边界感|既渴望又回避与他人亲近,我该怎么办?

恽梅医生 发布于2023-10-23 17:06 阅读量501

本文由恽梅原创


在如今的原子化社会中,应该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个体间之疏离,人际间之冷漠。


很多人会说,上班后自己的世界好像越来越单调,变得懒得分享生活,也懒得和朋友家人互动,每天就是工作和家两点一线。


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的生活虽然枯燥,但却具备高度的可预期性和可操控性,让自己感到安心,除了需要时不时遏制一下冒出来的想和他人亲近的念头外,这样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


甚至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会炫耀自己拥有“没有关系”的自由,并且通常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仿佛失去了关系却得到了自我。


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很多人走在路上耳机里会放着播客,回到家即使不看也会打开电视作为背景音,睡前还在社交媒体上激情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人们看似不需要关系,实则种种行为都与外界的客体建立着联系。



我不禁会想,

人们真的如他们所说那么在意“边界”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本能地寻求与外界的链接,总是在试图远离一些关系的同时以另一种形式投身于另一种的场域中,而且在一个场域中所表现出来的“边界感”可能在另一个让我们感到安全的场域中完全消失。



所以,“边界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是个有弹性的东西,只不过在某些想要和别人建立关系,不需要有太多“边界感”的时候,我们却依然习惯性地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诉求。


其实边界感的问题反映着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又深受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的影响,它映射着自身的心智化水平修炼到了何种程度。



打破幻想滤镜,

好好看清现实。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很多滤镜破碎的事情,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就像是从十级美颜逐渐变成iPhone前置的过程。


在通讯设备还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女生靠着看言情小说支撑着度过大部分读书时光。


那时候我们大概都幻想自己遇到一个能够包容、理解、接受自己的一切,并且只对自己一个人好的属于自己的“霸道总裁”,这种期待代表了一个人心中对于关系的理想化的模板,它源于一个人从出生就具有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也从未泯灭的对依恋的渴望。



很多人会在亲密关系、友情、亲情中寻求这种依恋渴望的实现,然后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希望破灭后,将心门紧闭,暗自告诉自己不会再放任何凡夫俗子进来。


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便是“封心锁爱”,表现出来的形式可能是从此游戏人间,也可能是将自我封闭,对人竖起高墙,但本质上都是由于对现实的失落和对再一次失望的恐惧,不愿自己每次都以同一种姿势跌入人际的牢笼。


我们一边渴望重塑过去被自己评价为“糟糕”的人际关系模式,一边对新认识的人无意识地设防。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将真实自我层层包裹起来,以至于后来的人见到的早已是蜕了八十层皮后并武装上了钢筋水泥做的铠甲时刻准备战斗的自己。



可是我们似乎也隐约感觉到,封闭自己并无法作为一个长远之计,尤其是对于目标是不断靠近真实自我,试图不断理解外部世界的人来说,我们仅仅知道这是自己必须克服的障碍,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迈过这个坎。


好消息是,你现在开始意识到并思考这个问题了,生活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接下来要干嘛?答案就是——

认识你自己,并建立安全感。


上面简单地回溯了一下害怕与人亲近可能的原因,但我知道这样简短粗暴的描述对于一个渴望心智化层面成熟的人来说仅仅是提供了一张超低清的预览图,完全不足以令人形成新的认知,而如何认识自己这个话题又太宽广以至于难以用简单的话语来一言以蔽之。


相信你看过不少的心理学文章,里面告诉你,如果想认识自己你可以通过写日记、询问他人、参考以前的行为模式、做心理咨询等等方式,这无疑是没错的,但真的能激发你的行动吗?


如果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到了自己,那我建议应该多去看一些能够引发自己共鸣、启发自己新知、能让自己联想到已有经验的优质内容,而不是渴望出现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如果不是自己主动地渴望在认知层面上发生改变并为此真正付出行动,那么别人给的建议对你来说毫无用处。



一旦我们在这种认知的捷径上走习惯了,便很容易进入仿佛自己什么都懂,也知道该怎么做,但生活依然过得糟心的困境中。


所以,给自己的无知和困惑多一点耐心,认识自己也好,建立安全感也好,改变不会一下发生,先去勇敢试错,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然后试着表达出来。


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我们没有经验去处理的随机性的东西,但只要你仍具有想要解决它的动力,你会去寻找各种办法的,相信我们最终会达到一个在内心世界游刃有余的水平。


挂号.gif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