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拿到女儿的诊断书时,仍然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女儿怎么可能会得抑郁症呢?她那么懂事。”这个32岁的女性紧紧拽着手中薄薄的纸,带着最后一丝希冀,看向医生。
“那她什么时候能回去上学呢?这就快高考了,耽误不得啊。”
医生沉默了几秒,叹了口气说道:“你还是先想想怎么让孩子平安活着吧。”
重度抑郁症,休学,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配合心理治疗。
而故事的主角,玲玲(化名)正安静坐在一旁。很久之后,她告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当她听到妈妈仍然希望她赶紧复学时,她以为自己会有情绪,结果什么都没有。
那时的她,连产生情绪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像被放空了气的气球一样,干瘪又丑陋。
01.“我的世界只有阳光,没有阴影”
玲玲决定自杀的那天,阳光普照。
这是她特意选择的天气,因为前不久刚看完同名的电影——《阳光普照》。
电影里那个角色阿豪,让她仿佛看到了自己。
就像阿豪一样,她的世界里也一直阳光普照,容不下一丝阴影。
从小,玲玲就是家中温顺听话的孩子。在父母离婚之后,玲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母亲的精神支柱。玲玲的模样也好,成绩也好,懂事乖巧。无论在学校老师口中,还是在小区邻居谈论中,一直都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常说,我们家玲玲笑起来就像一个小太阳一样。
只有玲玲自己知道,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有一处阴影,在不断扩大。
“那个阴影,你愿意多说一些吗?”心理咨询师轻柔地追问,他已经和玲玲工作了一段时间。通过药物的帮助,玲玲的自我情绪调节功能逐步恢复了一些,良好的咨访关系也让这个女孩终于愿意敞开自己的内心。
“阴影?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对我来说,阴影是我的避风港,在我被阳光烤得无处可逃时,我就躲到阴影里。”
阳光,是玲玲必须做出的样子。在学校,她是认真负责的好学生;在家里,她是处理妈妈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在朋友面前,她是善解人意的“人际润滑剂”。
只有在阴影里,她才能喘上一口气。
02.“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
在咨询中,玲玲回忆起小学的一件事。
那时候,父母刚刚离婚,情绪就像六月的天,阴晴不定。玲玲一次考试没上95分,刚好那天妈妈的心情不太好,她冷着脸对玲玲说,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然后将玲玲关到了门外。
“我那时候站在外面拼命的哭,隔壁奶奶听到了出来为我求情,我才能进屋。”
妈妈那个冷冷的眼神,一直留在玲玲的心里。孩子天生依恋父母,来自母亲的失望让玲玲越发愧疚,她连生气的资格都没有。她知道,自己只能优秀,只能听话,只能懂事。
“好像从初中开始,我就觉得一切都是我的错,父母离婚也是我不够好,妈妈生气了也是我不够好。我怎么能让他们这么失望,全都是我的错,我真的是太差劲了。”
青春期的玲玲,没有表现出一点点叛逆的苗头,就像一个精致的洋娃娃,好看却没有生气。
“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妈妈的,爸爸的,老师的,朋友的。就是没有我自己的。”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已经找不到自己了。”说到这里的时候,玲玲的眼泪无声滑落。
生活中,也有许多像玲玲一样,懂事听话的孩子,他们擅长察言观色,顺从他人。
心理学家Sherry Pagoto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她在临床咨询和生活中,见过许多自认为自己“很乖”的人,ta可能是朋友圈里那个最友善、最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从不说“不”。
但过度压抑和顺从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丧失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人格发展的结构包括真自体(True self)和假自体(False self),两者都源自于我们小时候和环境(主要养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真自体是一种自发性姿态(spontraneous gesture),它是我们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真实。假自体则是婴儿被迫过早地顺从环境的结果。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对200名孩子所做的研究表明,2-5岁时就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中,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比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而懂事的乖孩子们,则为了迎合父母,被迫放弃了为自己发声的反抗——这正是“乖”背后隐藏的陷阱。
03.如何破除乖带来的陷阱?
乖巧懂事本不是一件坏事,但是需要适可而止,保持与自我之间的平衡;如果只是一昧的表现乖巧懂事,且只懂得以这种方式维系关系,则会让假自体淹没掉真自体。
破除乖的陷阱,需要和真实的自我产生连接,让它被看到、被接纳,新鲜的体验才能融入到新的经验之后,假自体和真自体才能慢慢整合。
1.正念冥想,增进自我觉察
当一个面具戴久了,就会忘记面具之下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模样。而正念冥想,则是利用科学的方式,通过刻意练习,将注意力从他人身上拉回到我们自身。它使练习者学会有意识、不加评判地专注于当下,与当下的自己产生连接。
神经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J.Davidson)曾在《大脑的情绪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中写道“当我们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新经验时,以往用于自动反应的神经联结被暂时阻断了,而新的大脑突触联结得以产生和加强。正念利用大脑的可塑性,对心灵的习惯重新进行了训练,在大脑中开辟了一些新的神经通路。”
2.与内在小孩对话
使用乖乖牌面具来满足他人期待的人,内心通常住着一个害怕的孩子。这个孩子可能源于成长过程中,常常被他人指责甚至欺负。那些被欺负的经验,会在内心中形成巨大的恐惧,而我们的身体、甚至每一个细胞都会记住这些恐惧的经验。
在讨好他人之前,不妨先讨好一下内心那个恐惧的自己,看看ta多大,感受着什么,试着带着友好的态度去陪伴ta,安抚ta,与ta对话。
3.在生活中改变
这里可以借用“一周一次挑战性任务”来慢慢达成改变的目标,将你希望完成的改变分成一件一件的小目标,例如“这周至少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一次‘不’”。任务的难度不要设定的特别高,因为如果遭到挫败,容易令计划中断。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你的真实自我,而不是打击它。
玲玲的故事并没有迎来结局。休学,和自己的抑郁症和解,她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但至少现在,她开始学着对妈妈说“不”了。
“反正休学这么大的事情都做了,以前在意的那些条条框框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个17岁的女孩耸了耸肩。
而当母亲从女儿口中听到她的真实心声时,险些泣不成声。
“我有我自己想过的生活,我希望妈妈也能拥有你的幸福。”
“妈,我爱你。”
也愿乖孩子们终能摘掉“乖”的面具,扬起发自内心喜悦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