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孩子不会表达,我当他们“传话筒”【天使儿童龙军】

龙军医生 发布于2019-09-23 17:37 阅读量6003

本文由天使儿童医院原创

  “好医生就是让患者满意的医生。”初听这句回答,新快报记者立即向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龙军提出了异议:“现代医学还有很多局限性,如果以患者满意度为评判标准,那么常见病的医生中,好医生的比例一定比较高,而罕见病、疑难杂症或者重症患者那里,好医生一定不多了。”

  龙军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治好病当然是患者的第一诉求,但是如果你能让他们看到,医生自始至终都和他们一起尽心、努力,就算医学与人力都有尽头,但医者的仁心,患者一定能感受到,他们会满意。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龙军。

  四十年从业经历里 最难忘的是遗憾

  上世纪70年代,学医毕业的龙军参加工作,彼时的他还没有选定从医方向。但在陕北一家基层医院工作的年头里,他看到了那些贫困山区饱受病痛折磨的孩子,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儿科这一方向,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对大多数医学生而言,儿科可不是个理想选择,那是任务重、效益差、风险高,不太招人待见的“代名词”。但总有一些少数派,选择迎难而上,走一条难走的路。

  因为难走,所以从业四十多年来,难免有遗憾。对龙军来说,回忆从业经历,最难忘的都是这些遗憾。

  “最遗憾自己并没有能让每个受伤的孩子都完全康复。”7月17日下午,新快报记者来到了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见到了龙军时,患者才刚从他的诊室走出来,此时他已经声音沙哑、眼神疲惫。

  一位小患者至今让龙军念念不忘。半年前,一位母亲带着五岁的孩子来到了医院:“医生帮我的孩子看一下吧,孩子都五岁了,长不高,而且还不会说话。”经过面诊了解情况,又做了智力测试等相关检查,龙军判断孩子可能是自闭症患儿,而不长个子则与营养不良有关。

  在妈妈的配合下,龙军立即给孩子安排了治疗和康复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进步比较明显,已经会蹦出一些简单的词汇了。正当龙军非常欣慰、准备进行下一阶段治疗的时候,孩子的父亲和爷爷奶奶来到了医院。

  “我的孩子就是有点营养不良,又不是什么大事,长大点就会好了啊,这又不是病!”爷爷奶奶坚持认为孩子没病,更不承认孩子患有自闭症,不由分说就接走了孩子。孩子的母亲苦苦哀求,但无济于事。“最后孩子还是没能回来继续治疗。”龙军说到这里时,停顿了一下,似乎为孩子的境遇而不值。

  龙军还接诊过另一位来自河源的13岁少年。“一直不会说话。小时候父母发现这个问题,要带孩子看病,也是家里长辈反对,说贵人语迟,都是这样的,迟早能学会。结果孩子的病情给耽误到13岁,再做干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

  对于这些案例,龙军无法理解却又无可奈何。“基本上每年都会有这些情况,明明知道孩子情况不太乐观、有问题,却又不能给他们及时治疗。这是医生最大的痛苦。”龙军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家长能理解孩子的一些情况并及时就诊,否则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也就很难有成效了。

  ■龙军在和患者的家人交流。

  面对不会表达的孩子 我来当他们的“传声筒”

  0到6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不论是儿童内分泌还是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早发现,如在3岁前发现,进行早期干预,会事半功倍。

  但是,3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在表达方面往往难以沟通。所以,耐心的考验对儿科医生而言,随处随时都在。这个耐心不止是对家长,也是对孩子。

  一方面,孩子生病家长都很揪心,生怕问得不够全面,耽误治疗,导致儿科医生很多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上;另一方面,其实儿童的病痛可能比很多大人的疾病更难治疗,孩子还小,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哭闹的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往往这种时候,家长的育儿知识和素质,真的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因为孩子的症状和感受通常只能通过家长的口来做转述,而医生的处理和措施也通常只能通过家长来施加给孩子,比如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要融入到日常生活里。”龙军说着带记者来到了住院部,在这里看到了一名正在治疗的幼儿,孩子看到他,露出了微笑,龙军将他抱了起来,和孩子的母亲聊起了关于孩子的康复问题。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