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后康复锻炼教程

陈晓东医生 发布于2019-11-01 23:09 阅读量14495

本文由罗湖中医院脊柱骨科原创

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术后锻炼方法总结

第一阶段:(避免神经粘连 1-15天)

①直腿抬高运动及下肢屈伸:防止神经根粘连,初次由术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角度开始,保持时间由10秒开始逐渐增加, 1组10次,每天早中晚各一次。



②踝泵运动:上钩与下踩两个动作各保持10秒,每组20次,早中晚各一次。



此阶段以卧床休息为主,下床活动佩戴腰围。


第二阶段:(加强腰背肌 15-45天)

① 3点支撑法:(术后35-45天)用头、双脚3点支撑,将腰部撑起,腰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10次/组,3组/天。

② 4点支撑法:(术后35-45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双手、双脚将身体全部撑起,呈拱桥状。保持10秒,重复10次/组,3组/天。

③5点支撑法:(术后35-45天)平卧于硬板床上,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腰部抬起,腰部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10次/组,3组/天。

④飞燕点水法:(术后 25-35天)俯卧与硬板床上,头,双上肢,双下肢后伸,腹部接触床的面积尽量小,呈飞燕状。保持10秒,重复10次/组,3组/天。


⑤昂胸:(术后 15-25天)俯卧,用双手支撑床上,先从头部后仰开始,同时支撑手渐渐撑起而把胸部向上昂起,最后使劲后仰,力度达到腰部为止。平伏休息,重复五至十次。

先后顺序推荐:昂胸、飞燕点水法、5点支撑法、4点支撑法、3点支撑法。

特别提醒:有颈椎病病史及老年患者的不建议行支撑法。老年患者建议昂胸即可。


第三阶段:(术后 45天开始)

指导患者正确佩戴腰围,避免活动时造成脊柱扭曲。站立时要腰部挺立,尽量避免坐,在无法抗拒坐位时,保持腰部挺立,腰部可放置枕头等保护。

①出院后继续院内所学的锻炼内容,选择性实施,次数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中有一定间歇,避免腰部过度劳累。

② 不要连续使用腰围3个月以上,以免造成肌肉萎缩。

③ 3-6个月以内避免剧烈活动及提重物,尽可能避免久坐,跑,跳,避免睡软床,从地上搬起重物时应采取屈膝,下蹲的姿势提取,建立良好的生生活方式,经常改变坐姿,加强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增强腰部肌肉及脊柱稳定性。减少慢性腰痛的发作,防止腰部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

④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境。

⑤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⑥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伤后 8-12周下床活动,不要弯腰,3个月后练习弯腰,4-6月后适当参加劳动。


特别提醒:此锻炼方案只是个人临床总结,如有疑问可微信及电话咨询医师。

脊柱专家介绍

罗湖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脊柱骨科陈晓东主任


医学博士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德国圣安娜医院访问学者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学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外科学会脊柱内镜学组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研究组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脊柱内镜学组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副主任委员

专家出诊信息


陈晓东主任医师:13632639110罗湖中医院:周二、周四上午罗湖区人民医院:周三下午

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脊柱骨科

   

脊柱骨科目前共有床位53张,医护人员20名,其中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博士2名,硕士9名。陈晓东主任从事骨科20余年,师从著名骨肿瘤专家林建华教授,曾在上海长征医院、德国圣安娜医院进修学习脊柱外科,在他的带领下,脊柱外科以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作为研究方向,配置了Wolf、Storz、Spinendos等世界先进的脊柱内镜系统,每年完成微创手术数百例。

   脊柱骨科的特色是脊柱疾患的微创治疗。我科目前已经运用脊柱内镜治疗:颈椎病、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转移瘤的神经压迫、腰椎结核、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科基本都是常规的小洞解决大问题。我科同时还开展的微创技术包括:颈椎前后路手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微创治疗,经皮椎弓根螺钉组合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各种脊柱畸形的矫形手术;脊柱肿瘤(椎体原发肿瘤和转移瘤),四肢骨肿瘤也开展的比较多。用最小的创伤、最先进的技术,切实的为广大脊柱疾患病服务。

医院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仙桐路16号

公交信息:M468  M555公交车至“罗湖区中医院”站下

导航信息:罗湖区中医院(莲塘院区)



罗湖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骨伤中心团队

     

想了解更多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