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我孩子上初中了,还会尿床呢?”“我在学校没忍住,尿裤子了,同学们都笑我。”有一部分家长和孩子会受到这方面的困扰,但由于有着“孩子等年龄大些就不会尿床了”的误区,所以并没有去重视和解决,从而延误了病情。
这时大家开始疑问了:病?对!这是一种病,叫遗尿症,俗称尿床。
诊断标准
A. 反复在床上或衣物上排尿,可能是自主也可能无意识的。
B. 此行为具有临床意义,表现为至少连续3个月每周2次的频率,或引起实际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实际年龄至少5岁(或相当的发育水平)。
D. 此行为不能是源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如,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他躯体疾病(如,糖尿病、脊柱裂、惊厥障碍)。
分类
- 仅在夜间的遗尿症亚型:有时被称为单症状遗尿症,仅在夜间睡眠时失禁,通常出现在夜间前三分之一的时间。
- 仅在日间的遗尿症亚型:仅在觉醒时排尿,也被简称为尿失禁。这种亚型又被分为两组:
- 有“急迫性尿失禁”的个体具有突发的刺激症状(如,情绪激动等)和逼尿肌不稳定(无法正常控制尿液排出的肌肉)。
- 有“排尿延迟”的个体有意识地推迟排尿冲动直至失禁。
- 夜间和日间的遗尿症亚型:也被称为非单症状遗尿症,兼备上面两种亚型的组合。
诊断特征
遗尿症的基本特征是在白天或夜间反复在床上或衣物上排尿。多数情况下,排尿是不自主的,但偶尔是故意的。为诊断遗尿症,排尿必须达到至少连续3个月每周2次或必须引起实际意义上的痛苦或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个体必须达到具备大小便控制能力的年龄(实际年龄至少5岁,或对于发育迟缓的儿童心智年龄至少5岁)。尿失禁不能归因于物质(任何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身体上疾病(例如,糖尿病等)。
在夜间遗尿期间,排泄偶尔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快速眼动期是最深的睡眠阶段,梦境通常在这一时期发生),并且儿童可回忆出涉及排尿行为的梦境(如我妈妈带我去厕所了)。在白天(日间)遗尿期间,儿童推迟排泄直至失禁发生,有时因社交焦虑导致不愿如厕或沉湎于学校或游戏活动。遗尿事件最常发生在上学日后的午后不久,并且可能与破坏性行为症状(如任性、冒失、克制力差)有关。
患病率
遗尿症的患病率在5岁儿童中为5%-10%,在10岁儿童中为3%-5%,以及在15岁或年龄更大的个体中约为1%。
因素
- 环境的:与易感因素(心理、生物、社会因素)有关,包括延迟或松懈的如厕训练以及心理社会应激
- 遗传与生理的:已发现遗尿症与尿液生成正常的昼夜节律的发育迟缓有关。夜间遗尿症是一种遗传上的异源型障碍,儿童夜间遗尿症的风险在遗尿症母亲的后代中约高处3.6被,父亲有尿失禁时,该风险高出10.1倍。
- 文化:在不同国家,患病率非常相似,且发育轨迹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孤儿院和其他寄养机构中,遗尿症的比例非常高,可能与如厕训练模式和环境有关。
- 性别:夜间遗尿症在男性中更常见,日间在女性中更常见。有遗尿症的父亲的后代患病的相对风险更大。
共病(患病风险)
尽管大多数有遗尿症的儿童没有共病的精神障碍,但与没有遗尿症的儿童相比,共病的行为症状的患病率在有遗尿症的儿童中更高。
发育迟缓,包括言语、学习和运动技能迟缓在部分有遗尿症的儿童中也存在。
遗粪症、睡行症和睡惊症也可能存在。
与对排尿有控制力的儿童相比,尿路感染在有遗尿症的儿童中更常见,特别是日间亚型。
建议
防治青少年遗尿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1. 适度娱乐。晚上尽量不要给大脑过强的刺激
2. 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促进大脑发育健全
3. 建立时间警戒点,比如夜晚定闹钟如厕等
4. 药物和穴位治疗
5. 手术治疗
作为父母,在孩子长大后仍旧尿床时,不宜过多指责过度焦虑。虽然要重视儿童遗尿的问题,但也不宜过于担忧,实际上到成年,遗尿自愈的情况也很多。一切还以就医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