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萨莉这种病态的囤积行为正是囤积障碍的表现,但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囤东西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理解囤积障碍?
诊断标准是什么?
根据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囤积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持续地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包括扔掉、卖掉、馈赠或循环再利用),无论其实际价值如何。
2、这种困难是由于感到积攒物品的需要,以及与丢弃它们有关的痛苦。
3、难以丢弃物品导致了物品的堆积,导致使用中的生活区域的拥挤和杂乱,且显著地影响了其用途。如果生活区域不杂乱,则只是因为第三方的干预(如家庭成员、清洁工或权威人士)。
4、囤积行为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包括为自己和他人保持一个的安全环境)。
5、囤积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障碍或其他躯体疾病。
还有什么其他特征?
大约80%-90%的囤积障碍的个体显示出过度的收集,最常见的收集形式有过度购物和收集免费物品,偷窃则不太常见。此外,囤积障碍的常见特征还包括犹豫不决、完美主义、拖延、回避、难以计划和组织任务,以及注意力分散。这些相关特征会极大地加重患者的功能问题和症状严重性。
大约有75%的囤积障碍患者有共病的心境或焦虑障碍。最常见的共病是重性抑郁障碍(高达50%)、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个体不太可能会自发报告囤积症状,因此共病通常是患者会诊的主要原因。
动物囤积障碍是什么?
囤积动物可能是囤积障碍的特殊表现,被定义为在一个不适当的空间饲养大量动物,却不能给动物提供最低标准的营养、卫生、兽医照顾,使动物的生存状态恶化,环境也随之恶化。囤积动物和囤积物品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卫生条件恶劣的程度,并且囤积动物的个体通常表现出有限的自知力。
囤积的原因有哪些?
个体过度积攒物品、收集物品或不愿丢弃物品的原因不尽相同,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个体认为这些物品有用,或具有美学价值。
2、个体对这些物品有强烈的情感附属
3、个体认为他们对所有物的命运负有责任。
4、个体不想浪费任何东西。
5、个体害怕丢失重要的信息。
可能导致哪些后果?
囤积障碍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带来许多负性影响:
1、基本活动受到损害,因为过多的物品使所处空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无法在厨房做饭或使用浴室洗澡。
2、用具可能被打破,各种设施(如水、电)可能被切断,因为无法接近去修理。
3、卫生状况恶化,因为囤积阻碍了必要的卫生清洁。
4、无法在家中保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因为囤积增加了火灾、摔跤等意外事故的风险。
5、人际关系受损,因为患者可能会与试图减少或清除家中杂物的人发生冲突。
6、增加丢失重要物品的风险,因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使得个体难以整理物品。
成因和风险因素有哪些?
囤积障碍似乎开始于生命早期,一直延续至晚期阶段。囤积症状通常在11-15岁首次出现,囤积的严重程度随着每十年的生命进程而提升。老年人(年龄55-94岁)的囤积症状几乎比年轻人(年龄34-44岁)高3倍以上。
目前医学界尚不清楚囤积障碍的真正成因,但引发囤积障碍的风险因素包括:
1、性格:犹豫不决是有囤积障碍的个体及其一级亲属的显著特征。
2、遗传与生理:囤积障碍是家族性的,大约50%有囤积障碍的个体报告其亲属也有囤积行为。
3、后天环境:压力性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会增加囤积障碍起病或病情恶化的风险,如亲人去世、离婚或在意外灾害中失去财产。
与正常的收藏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虽然在一些案例中,囤积障碍和正常的收藏行为所收集的物品的数量相似,但二者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
1、收集的方式和目的:正常的收藏行为通常以有组织、有意图、有目标的方式收集物品,并且这些收集的物品一般不再正常使用,而是用于欣赏或展示。相比之下,囤积障碍患者对物品的收集在很大程度上是冲动的,缺乏组织和计划的,且并无向他人展示的意愿。
2、物品的主题:正常的收藏行为一般专注于收藏某个特定主题的物品,而囤积障碍患者收集和囤积的物品缺乏一致的主题。杂乱无章是囤积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
3、社会功能的损害:正常的收藏行为不会产生混乱、痛苦或损害,而囤积障碍患者会因丢弃物品或无法收集物品而感到痛苦,且会因过度囤积物品导致重要社会功能的受损。
与强迫症的区别是什么?
在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囤积障碍和强迫症同属于强迫及相关障碍的诊断类别,二者在某些症状的表现上也存在相似性,但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区分:
1、思维方式:强迫症的囤积行为是侵入性的强迫思维或被迫执行的强迫行为的直接后果,囤积障碍则并非典型的侵入性或非意愿思维所致。例如,强迫症患者因害怕不完整感而囤积物品,或因持续性地回避繁复仪式而收集物品。
2、情绪体验:在强迫症中,囤积行为通常是不需要的、带来强烈痛苦的,个体从中并未获得快乐或报偿。而在囤积障碍中,患者可能会因物品的收集和储藏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只有在面临丢弃物品时才会感到痛苦。
3、病程发展:虽然囤积障碍和强迫症的病程都是慢性的,但囤积障碍的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强迫症的症状则可能加重或缓解。
4、囤积的物品类型:患有强迫症的个体可能会囤积古怪的物品,例如垃圾、粪便、尿液、指甲、毛发、用过的尿布或腐烂的食物。而在囤积障碍中,这类物品的收集非常罕见。
5、行为表现:强迫症通常不存在过度收集,即使存在过度收集,也是由于特定的强迫思维而并非真正渴望拥有。然而大部分的囤积障碍都伴随过度收集的行为。
6、神经机制:神经成像的数据发现,强迫症的神经基础主要是额叶-纹状体-丘脑环路,囤积障碍则与前扣带回、内侧额叶等区域有关。
该如何治疗?
囤积障碍的治疗相对更具有挑战性,因为许多个体没有意识到囤积症状对其生活的负面影响,或者不认为他们需要接受治疗。当囤积的物品被清理时,个体往往会变得沮丧和愤怒,并迅速收集更多的物品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囤积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有时可以利用药物辅助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
目前为止,认知行为疗法是研究发现对囤积障碍最有效的干预措施。针对囤积障碍的疗法包括改变患者对囤积的信念、减轻过度收集的需要、丢弃物品的练习、整理物品、保持专注和决策能力的技能训练,以及激发患者参与治疗的动机性访谈。
但是,尽管该疗法对囤积障碍的治疗效果明显,但部分囤积障碍患者在治疗后仍因其囤积症状而在临床上受到损害。此外,该疗法对囤积障碍的治疗效果似乎不如对其他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有用。
2、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囤积障碍的药物治疗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证据表明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缓释剂、苯丙胺盐等药物可以缓解囤积障碍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尝试了更好的经证实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之后,才应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其实,每个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都包含了个体的情感需求。如果你身边的人恰好有囤积障碍,请少点责怪、多点耐心,让我们用爱和温暖填满患者的内心,弥补他们缺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