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的小孩刚上一年级就总是上课走神、小动作多,甚至擅自离位,写作业时总是被其他东西吸引,学校老师投诉好多次了,他是有多动症吗?”
“老师,班上有个学生上课总是不听讲,还动来动去,打扰其他同学,也没法按时完成作业,我该怎么办?”
时常有家长或学校老师受到和上面问题类似的困扰而前来找我咨询,其实背后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是多动症。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会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治疗?
诊断标准
多动症的专业医学名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之一。根据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一个持续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模式,符合下列两项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注意障碍,即难以坚持完成任务,难以维持注意力或组织能力低于正常发育水平。
2)多动和冲动。多动表现为在不适当的情况下走动,或者过度地坐立不安、敲打或说话。冲动表现为难以自我控制,不经思考地行动或做决定,以及渴望立即得到回报或无法延迟满足。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症状不仅仅是违拗、对立、敌意或缺乏理解力的表现。
2、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
3、若干症状在12岁之前就已存在。
4、若干症状存在于2个或更多的场合,如家里、学校或工作中;与朋友或亲属的互动中;或在其他活动中。
5、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这些症状干扰或降低了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的质量。
多动症的首次诊断通常在儿童时期,并常常持续到成年。此外,多动症的发病率在男性群体中更高。并且,多动症患者还可能伴随其他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学习障碍和行为障碍等。
分类
根据上面的诊断标准,多动症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
2、主要表现为多动/冲动;
3、组合表现,即同时拥有注意障碍和多动/冲动的特征。
具体症状
许多儿童和成人都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安定或行事冲动的情况,但是对于多动症患者来说,这些行为更为严重和频繁,并且对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生长发育造成了负面影响。多动症通常会出现下列具体症状:
1、注意障碍的具体症状
1)不能密切关注细节,或因不遵循指示以致无法完成任务或履行职责;
2)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中经常难以维持注意力,且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
3)当别人对其直接讲话时,经常看起来没有在听;
4)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神;
5)在日常活动中忘记事情,或丢失活动所需的物品;
6)回避、厌恶或不情愿从事需要精神上持续努力的任务。
2、多动/冲动的具体症状
1)在座位上时手脚动个不停,或当被期待坐在座位上时却经常离座;
2)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
3)无法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经常“忙个不停”;
4)讲话过多,不能等待交谈的顺序;
5)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
成因和风险因素
目前医学界对多动症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基因遗传起着重要的作用。除遗传因素外,科学家还在研究其他可能的原因和风险因素,包括脑损伤、孕期或婴儿期暴露于危险环境中(如铅)、孕期使用过量的酒精和烟草、早产、低出生体重。
也有些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多动症是由摄糖过量、接触电子产品(如电视)时间过长、错误的育儿方式或家庭因素(如贫穷或家庭关系混乱)造成的。但是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断定这些因素是造成多动症的主要原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上述因素在内的很多因素都可能使多动症患者的症状恶化。
治疗措施
多动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服用的药物类型和药物剂量因患者的症状和年龄有所不同,并且必须接受医生的密切监测。
1)兴奋剂类药物:治疗多动症最常用、效果最迅速的药物,它通过增加大脑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患者的多动/冲动行为,提高他们的专注力以及工作和学习能力。
2)非兴奋剂类药物:相比兴奋剂类药物,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对于对兴奋剂类药物有严重反应的患者来说不失为一项好的选择。
3)抗抑郁药物:对于伴随其他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兴奋剂类药物与抗抑郁药物相结合的方法。
2、行为治疗:一般需要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治疗的目标通常是学习或加强积极正面的行为,消除不必要的行为或问题行为。多动症的行为治疗包括:
1)对家长进行育儿技能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
2)对儿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具体的课堂行为管理和学术适应干预措施。
此外,也可以参加团体辅导,定期与有类似问题的父母或家庭联系,分享经验,交流治疗策略的信息,并与专家交谈。
给多动症患者的小技巧
1、保持生活规律,如保持相同的作息时间;
2、使用日历来安排任务,并制作详细的任务清单;
3、减少干扰因素,如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或工作;
4、为钥匙、账单或其他重要物品指定一个专门的摆放位置;
5、更长时间地遵守规则或更集中地完成任务后,给予自己表扬或奖励。
最后,向想更深入了解多动症,或为如何与多动症孩子相处而苦恼的家长、老师推荐一本书——《如何养育多动症孩子》,里面对多动症给予了更详细的科普,并提出了富有经验的建议。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遭受多动症的困扰,请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相信信心、陪伴和耐心定能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