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远不止是对清洁或秩序的个人偏好。真正的强迫症会有反复的、不必要的的想法、观念或感觉(即强迫思维),使患者感到被驱使去重复做一些事情(即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持久的,强迫行为是僵硬的,会耗费一个人大量的时间,引发痛苦或焦虑等负面情绪,并且使个体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干扰。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为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两者皆有。这些思维或行为是耗时的(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导致个体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功能的损害。
1、强迫思维
在某段时间内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意向,这些想法所造成的困扰无法通过逻辑或推理来解决,并且引起显著的焦虑和痛苦。通常,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或用其他一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如执行一个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的典型表现有:
1)害怕被人或环境所污染
2)害怕说出污秽或侮辱的话语
3)对秩序、对称性或精确性极为关注
4)反复出现对声音、图像、文字或数字的干扰性想法
5)害怕丢失或丢弃重要的东西
2、强迫行为
指的是重复的行为(如洗手、排序)或精神活动(如祈祷、计数),以应对个体的强迫思维或是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执行。这些行为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和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情和情况,然而这些行为通常缺乏与现实的连接或明显是过度的。
强迫行为的典型表现:
1)过度或仪式化的洗手、洗澡、刷牙或上厕所
2)反复清洗家用物品
3)以特定方式摆放物品
4)反复检查门锁、开关或电器
5)反复计数到某一数字
强迫症患者对于涉及他们症状的信念的自知力水平也有所不同。多数患者有良好的自知力,知道或怀疑他们的强迫思维是不现实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很难脱离强迫思维或停止强迫行为。
症状的分类
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中,强迫思维和行为的特定内容不同,但某些症状的维度依然存在共性,包括:
1、清洁:被污染的强迫思维和清洁的强迫行为;
2、对称性:对称性的强迫思维和重复性、次序性、计数的强迫行为;
3、被禁止或忌讳的想法:侵袭性的、性的和宗教的强迫思维及相关的强迫行为;
4、伤害:害怕伤害自己或他人以及相关的核查性强迫行为。
发病率和发病年龄
在全世界,约有1.1%-1.8%的人患有强迫症。在成人期,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而在儿童期,男性更易受影响。强迫症通常在儿童、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开始,症状出现的平均年龄为19.5岁。
成因和风险因素
1、家庭遗传
家庭中有强迫症病史的个体有更高的强迫症患病风险。研究发现,有一级成年人亲属患强迫症的个体,其自身强迫症的发生率是其他人的2倍。家庭遗传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如同卵双生子有0.57的同病率,而异卵双生子只有0.22的同病率。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除了家庭遗传,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也是引发个体罹患强迫症或加重强迫症病情的一项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情绪表达方式与强迫症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水平。相比在情绪化水平较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在以敌意、批评或情绪的过度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患强迫症的风险更高。
2)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高度控制或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较高的焦虑水平或较低的抗挫折能力,这可能是引发孩子强迫症或加重其病情的重要原因。
3)此外,父母的高焦虑水平、对外部事件缺乏控制的感觉,以及以强化威胁解释和回避为特征的亲子互动等因素,也被认为与儿童强迫症的恶化有关。
3、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也会增加个体罹患强迫症的风险,包括:
1)天生气质:如难以处理不确定性、过高的责任感或完美主义
2)创伤事件:家庭暴力、校园暴力、性虐待或其他应激性事件
3)生理疾病:比如儿童急性神经炎或创伤性脑损伤
强迫症在儿童期与成人期的区别
儿童患者有时会表现出与成人患者并不相同的强迫症症状,比如:
1、儿童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过度的。
2、儿童可能认为每个人都有和自己类似的想法、冲动或行为。
3、儿童的强迫思维可能不易被察觉,因为某些思维模式,如幻想或对发生在亲人身上的坏事的恐惧,容易误认为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表现。
4、儿童的症状模式在病程中变化较多,成人则更为稳定。
5、儿童更可能伴随抽动障碍。
治疗措施
接受适合的治疗可以改善强迫症患者在学校和工作中的能力,发展和享受人际关系,提高生活的质量。常用的治疗措施如下:
1、药物治疗
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通常用于治疗抑郁症,但对于治疗强迫症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明显的疗效通常需要六到十二周。SSRI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以选用其他的精神类药物。不管服用何种药物,都需要提前了解可能的副作用,并谨遵医嘱。
2、暴露和行为阻止疗法
该疗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治疗师将患者逐渐暴露在恐惧和焦虑的情境下,指示患者避免执行强迫行为,从而让患者学习在不依赖仪式性行为的情况下应对他们的强迫思维,降低自身的焦虑水平。治疗师和患者通常合作制定一个暴露计划,逐渐从较低的焦虑情境转移到较高的焦虑情境。
3、其他治疗方法
对于症状严重的强迫症患者,或上述两种治疗措施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
1)脑深部电刺激。通过一个薄薄的电极将电脉冲直接送入与强迫症有关的大脑区域,需要进行手术,所以一般用于治疗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
2)经颅磁刺激。利用磁脉冲刺激大脑的相关区域,帮助缓解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区别
尽管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名字很相似,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在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强迫症属于强迫及相关障碍,强迫型人格则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一种沉湎于有次序、完美以及精神和人际关系上的控制,而牺牲灵活、开放和效率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一般开始于成年早期。其主要的症状包括:
1、沉湎于细节、规则、次序或组织,以至忽略了活动的要点;
2、妨碍任务完成的完美主义;
3、过度投入工作或追求绩效,以至无法顾及娱乐活动和朋友关系;
4、对伦理、道德或价值观过度在意和缺乏弹性
5、不情愿丢弃用坏的、无价值或没有情感纪念意义的物品
6、不情愿将任务委派给他人或与他人共同工作
7、吝啬的消费观念
8、僵化和固执
相比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对个体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破坏更为严重,且患者更难自我察觉。在极少数情况下,个体会同时存在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但心理医生一般会分别对它们进行诊断,也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生活中随意或过度使用“强迫症”来描述个人的习惯或行为偏好,容易造成大众无法正确认识到强迫症的严重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忽视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因疾病而遭受的困扰和痛苦。让我们正确认识强迫症,从规范使用疾病名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