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6~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占网民整体的15.7%。而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网瘾青少年总人数约为2400万。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还会带来其他负面影响,如影响亲子关系、破坏家庭和谐等。那么,青少年网络成瘾该如何判断?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身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科学上网,远离网瘾?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定义
网络成瘾综合症于1995年美国精神医生Ivan Goldberg首次提出,他将网络成瘾描述为 “一种病态,一种失调,一种对网络技术的过度使用,包括一系列广泛的行为和冲动控制”。网络成瘾综合症具体可以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受到严重损害。具体的危害包括改变个人对空间或时间的感知,破坏认知水平,并产生神经生物学上的异常。
网络成瘾综合症患者通常难以立即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即使他们有所自我察觉,也难以准确判断,因为表现的症状不尽相同,并且症状可能会转移和隐藏。
网络成瘾的类别
国际上对网络成瘾划分了共六种类别:
1、网络性爱成瘾:下载、使用和交易网络色情材料,或经常性地参与成人聊天室,对网络性和网络色情材料着迷。
2、网络关系成瘾:过多地参与网络关系,忽视现实关系。
3、社会网络成瘾:表现为沉迷于社交媒体上的虚拟社区,比如新浪微博。
4、网络游戏成瘾:包括广泛的行为,如网络赌博、视频游戏、网上购物等。这是当前最常见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类别。
5、信息过载成瘾:由于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而出现的新的强迫性行为。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用来搜索和整理数据。
6、电脑成瘾:对强迫性的电脑游戏(如接龙和扫雷)成瘾。
青少年网瘾的判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并无统一的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我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判断主要有8条标准:
1、沉溺于互联网,如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想法。
2、要花更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
3、曾经努力过多次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
4、当想要减少或是停止上网时,感到沮丧、心情低落或是容易发脾气,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生理反应。
5、花费于上网的时间比原定时间要长。
6、为了上网而甘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或工作机会的危险,或已造成负面影响。
7、会对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员撒谎来隐瞒涉入网络的程度。
8、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也处于一系列的矛盾中,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情绪和行为自制能力差、开放性和闭锁性并存、压抑与冲动并存、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增强等特点。
常见的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有如下几条:
1、社交需求。青少年时期对社交的需求增强,但由于心理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在交往中可能会出现防御、自卑、恐惧等情绪,而网络交往虚拟性和隐藏性的特点,让青少年易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社交。
2、性好奇的需求。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逐渐成熟的阶段,会对性产生好奇心理,同时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和网络监管的力度不足,青少年可能会沉迷于网络上的色情信息。
3、自我价值肯定的需求。如果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备受打击,便容易通过虚拟游戏等网络方式来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进而导致其对网络游戏成瘾。
身为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家长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既不能不加限制地放任孩子上网,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
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给出以下建议,供家长采纳:
1、加强沟通:正确认识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心理指导与教育
2、设定规则: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加强孩子的自律性,共同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和规则。
3、传授方法:理解孩子的上网喜好,传授孩子分辨可靠的资讯来源的方法,提醒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不接受陌生网友的指示及随意透露个人资料。
4、拓展兴趣:拓宽孩子的兴趣爱好,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
5、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检视自身使用电脑和手机的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网络、沉迷网络的的行为习惯,但身为家长,要学会相信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爱与温暖一定能让每个小孩茁壮成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