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内卷”已经成为了社交媒体上和人们日常谈话中愈发频繁提起的词汇。在这个“内卷”时代,人们的焦虑值也越来越高。根据中科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国民健康心理报告》,18~34岁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此外,在各年龄段人群中,18~34岁的年轻人也是酒精、失眠或疼痛药物使用障碍发病率最高的群体。
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选择性曝光的社交方式,疫情下接二连三的裁员潮,让青年焦虑成为了必须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那么,焦虑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过度焦虑?
焦虑是人在承受压力时会正常产生的情绪,比如面对棘手的工作任务、重要的考试、生活不如意之时,等等。有时候,焦虑情绪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它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做事的动力,提升我们的注意力,提醒我们提前做好面对未来变化的准备。
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历长时间的过度焦虑,并且伴随着不同的身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紧张或睡眠问题,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和干扰,那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广泛性焦虑障碍.
根据国际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广泛性焦虑障碍会出现以下特征:
1、在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如工作或学校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性期待),并且个体难以控制这种担心
2、出现以下6种躯体症状中至少3种: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容易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紧张;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明显下降。
3、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受损。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正在遭受广泛性焦虑的困扰,可以怎么做呢?
二、治疗广泛性焦虑的方法
治疗广泛性焦虑主要有两种途径,即自我调节和临床治疗。由于其成因多样,同时受到基因遗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具体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冥想
近年来,冥想愈发流行。冥想时,伴随着轻音乐或指导语,我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自己的身体上,排除外界的干扰,以达到调整身心状态、平稳情绪、放松身体肌肉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冥想练习,我们身上的焦虑情绪会逐渐得到缓解。
很多人在面对过度焦虑带来的困扰时,出于羞愧或不想给他人带来负能量,反而会出现拒绝沟通的倾向,与朋友、家人或伴侣的交流意愿减少。但是如果我们勇于尝试倾诉自己的烦恼,寻求身边人的关注和建议,可能会让自己的焦虑程度降低。
3、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当我们因为严重的焦虑情绪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感觉依靠自己无法得到缓解而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药物或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例如精神分析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系统脱敏”和“放松训练”治疗法等,寻找到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改变认知和行为方式,降低焦虑程度,提高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
焦虑情绪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正确认识焦虑,科学管理焦虑,与焦虑和谐共处,积极利用焦虑情绪的正面作用,以平和到心态去迎接未来的种种可能性,给我们的生活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