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往往是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下消化道(自小肠上段至肛门)出血的表现,便血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某种疾病的“真凶”,首先被列入的就是肛门疾病“团伙”,因为它们是便血最常见的惯犯。其中又数痔疮“犯罪”频率最高。
那得了痔疮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呢?手术治疗的话术式又怎么选择呢?今天,我便跟大伙儿来聊一聊“痔如何治”。
痔疮,或者称痔,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常言道“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可见痔疮发患者群之广。
痔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英国人Thomson在1975年提出了痔的近代概念:痔是直肠下端的肛垫出现了病理性肥大。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目前认为内痔(Internal hemorrhoid)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体。
痔从何来?
痔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静脉曲张学说:静脉丛是形成肛垫的主要结构,痔的形成与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栓形成有必然的联系。从解剖学上来看,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血液淤滞和静脉扩张。此外,由于直肠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多种因素,如长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均可引起直肠静脉回流受阻。目前颇有争议。
肛垫下移学说: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时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助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能力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形成痔。
西医主流支持肛垫下移学说。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
不同类型的痔,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呢?
内痔好发部位为截石位3、7、11点。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内痔的常见临床症状是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部分患者可伴发排便困难。当内痔合并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则出现疼痛。
内痔分度标准:
Ⅰ度:排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自行停止,痔不脱出肛门;
Ⅱ度:常有便血,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负重时痔脱出,需手辅助还纳;
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后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再次脱出。
均可伴有齿状线区粘膜糜烂,小血管裸露,肛裂等。外痔发生于肛门外部,入厕时有痛感,有时伴瘙痒。
常见的外痔主要为结缔组织外痔(皮垂、皮赘)和炎性外痔。
混合痔是临床上最主要的发病形式,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主要表现为便血、肛门疼痛及坠胀、肛门瘙痒等。
不同痔,如何治?
痔病的治疗选择个体化原则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是保守、还是手术治疗;第二是选择哪一种保守治疗,哪一种手术治疗。
痔病是一个有明显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疾病,大部分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注意生活习惯、注意排便习惯等方式预防痔病的发作,发作的痔病如果是是以出血,或是部分急性嵌顿的,都可以经有效的保守治疗而获得治愈。但是临床上确实有一部分患者症状严重,是需要手术治疗的。
内痔治疗看其程度:
Ⅰ度采用非手术疗法:主要是用药物进行恢复治疗,治疗痔核所用药物大致分为内服药和外用药(坐药),内服药包括舌下含药在内,坐药可分为痔疮软膏和栓剂;
Ⅱ度处理方法:介于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包括硬化剂疗法和内痔套扎法等;
Ⅲ度和Ⅳ度:采用手术疗法
严重外痔(如血栓性外痔保守治疗后疼痛不缓解或肿块不缩小者)患者须手术治疗才能痊愈。
混合痔可结合两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
外痔手术方式:①血栓性外痔剥离术:适用于血栓性外痔保守治疗后疼痛不缓解或肿块不缩小者。②传统痔切除术,即外剥内扎术。③痔环切术。
内痔及混合痔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典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胶圈套扎术、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等。至于选择何种术式,需要根据患者痔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真正达到“不同痔,不同治”的临床诊疗理念。
目前,深圳大学总医院常规开展的痔疮手术有如下几种:
痔单纯切除术:也就是外剥内扎术,是痔疮手术的经典治疗方法,诞生于上世纪的30年代,简单来说,就是切掉外痔的痔核,然后把内痔的脱出部分给扎掉。用于治疗Ⅱ、Ⅲ度内痔和混合痔患者。患者取侧卧位、截石位或俯卧位,麻醉后进行痔核切除。嵌顿痔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急诊切除。该术式的优点是治疗彻底,不易复发。
自动弹力线痔套扎法:用于治疗Ⅰ-Ⅲ度内痔患者。胶圈套扎的原理是将胶圈套入到内痔的根部,利用胶圈弹性阻断痔的血运,从而使痔块发生缺血、坏死、脱落而愈合。优点是操纵简便,疗效较好,治疗比较例低,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治疗用度相对低廉。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主要用于治疗Ⅲ、Ⅳ度内痔、非手术治疗失败的Ⅱ度内痔和环状痔患者,也可用于治疗直肠黏膜脱垂患者。其原理是利用专门设计的吻合器环行切除距离齿状线2cm以上的直肠黏膜2-4cm,从而使下移的肛垫上移固定而达到治疗目的。PPH比起传统的外剥内扎痔疮手术,有痛苦小、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吻合术:是在PPH技术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术式进行改良,而产生的新的技术,TST手术遵循了人体痔的形成机制,依照痔的生理病理结构设计而成,旨在纠正痔的病理生理性改变,而非将肛垫全部切除,保留了正常的肛垫及粘膜桥,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最大限度维护肛门的精细感觉和收缩功能,尽量减少术后肛门不适,缩短治疗时间,使痔疮手术更加微创化。其特点是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微(几乎无痛),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疗效佳,患者满意度高。是当今国际上最新的肛门直肠疾病手术方案。
最后提醒大家:目前痔的治疗方法很多,在健康教育、饮食管理、排便习惯训练基础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失败或者不适宜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巩鹏,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门诊时间:周二上午+下午。
现任深圳大学总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曾任大连医科大学科技处长。省特聘教授,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得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省青年岗位能手、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大连市政府专家特殊津贴。现为科技部重大专项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审专家。
担任辽宁医学杂志副主编,《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BioscienceReports》等多家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及通讯编委。
对消化外科各类疑难疾病、甲状腺及乳腺疾病、肠癌合并肝转移诊治具有丰富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甲状腺、乳腺疾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胆道、胰腺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治疗;干细胞与肝切除肝损害、干细胞与肝脏肿瘤;梗阻性黄疸脏器损害的机理及防治;胃肠手术对胆道影响的机理及防治,肠癌肝转移的基础与临床。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项,共获科研经费600余万元;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省医学奖及市科技进步奖共11项。共发表SCI在内的文章150余篇,主编2部,参编著作8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50名。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省临床流行病及循证医学分会侯任主委
中华预防学会省肿瘤防治学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
中华医学会省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肿瘤多学科防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