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啥得了奖?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医学奖出炉,三位科学家研究的核心是身体对低氧环境的反应的基础研究。
前期研究发现,在人体内缺氧的状态中,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就会增加,可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红细胞的运动则会带来氧气。但是,当氧气含量减少后,又是如何触发这种反应呢?于是,三位科学家从不同层面,层层挖掘,以揭示这个基础研究性问题。
简单讲,体内存在一个被称为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的蛋白质。他们发现,在正常的氧气条件下HIF会迅速分解,但当氧气含量下降时,HIF的含量会增加。更为重要的是,HIF还可以控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如果将其DNA片段插入某基因旁,则该基因会被低氧条件诱导表达。
氧气是生命的基础,细胞感知氧气含量并响应波动的机制,从而通过氧气向人体组织的输送途径的改变,进而改变了体内的新陈代谢。因此,了解细胞如何感知和响应氧气含量的变化至关重要,这尤其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对于血液供应受损的具有重大意义。
肝胆胰腺肿瘤,作为体内常见的实体肿瘤,其生长与增殖离不开血供与氧环境,如果能揭示其生存环境的相关联系,将在“抗癌”道路上再增添一精密武器。
二、肝脏肿瘤的诊治在科学家们的积极探索中,又取得了新进展!
回到国内,近8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无法进行完全手术根治。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如同诺贝尔获得者们的科学家这样不断发现新机制,多款重磅抗癌药上市,以及临床试验的点点进步,正给这类肿瘤患者迎来第二个春天,还有第三个,第四个….
仑伐替尼,作为一个多靶点的药物,是多RT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外,还能够选择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这是近十年来肝癌一线治疗的重要突破,有效率更高,已证实可延长中国患者的生存期。
什么是靶向药?
普通药物进入体内后通过肝脏代谢后,仅有少一部分才能够真正作用于病变部位。想要获得像导弹一样精准靶向能力的药物是最理想状态,也是药物开发的终极目标。
因此,科学家们通过发现与肿瘤增殖的促血管生成和致癌信号相关酪氨酸激酶通路,能让特制药物可在特定目标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就形成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这就是靶向基本原理。
目前火热的免疫治疗的代表,PD-1抗体药(Nivolumab,商品名Opdivo(O药),Pembrolizumab,商品名为Keytruda(K药),也在肝癌二线治疗中取得不俗的战绩,一旦起效,部分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什么是免疫治疗?
癌细胞的表面有特殊的蛋白质(受体),在正常情况下,T细胞鉴别到癌细胞后使癌细胞自动裂解,维持人体的平衡。但是聪明的癌细胞想到了另一种“自救的”方法:癌细胞表面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伪装者),和T细胞结合,令T细胞产生“错觉”,认为癌细胞是“无害的”,同时使得T细胞的活性降低,癌细胞获得“自救”。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就是PD-L1,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癌症患者比正常人抵抗力差。
癌细胞表面的PD-L1和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会诱导T细胞凋亡瓦解、抑制T细胞的增殖。基于这种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PD-1/PD-L1免疫抑制剂。抑制剂会在T细胞与癌细胞结合之前,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相互结合。
近期,临床试验也通过靶向+免疫治疗的肝癌—抗癌组合:靶向药仑伐替尼+PD-1抗体K药,在多个癌种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1+1>2的治疗效果,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中位期延长到24.8个月,甚至更长。这也是目前晚期肝癌最有疗效的治疗组合。
通过诺贝尔学奖谈肿瘤,主要是想让更多的患友在面对肿瘤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有希望的治疗,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努力,我们医生也在努力,自己应该更有信心,积极面对——与“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