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概况:
全世界胆石症发病率一直差异较大,结石种类也有所不同。我国人群的发病率达1.7~9.0%,自然人群发生率为6.62%。调査表明:胆石症患者收治率约占同期住院病人的11.5%, 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尤其是胆固醇结石)发病率居高不下,甚至会迅速上升。
胆囊的位置及功能是什么?
胆囊是一个小的梨形器官,藏在肝脏下方。它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产生,主要起乳化脂肪帮助消化及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
胆囊结石如何形成:
胆囊结石一般为胆固醇结石或混合性结石,成因一般认为是胆汁中胆固醇过多或相对过多析出并与胆囊内存在的成核因素(细菌、炎性渗出物、异物、脱落上皮细胞等有关)结合形成。除了上述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性别 、妊娠、肥胖、糖尿病、胆囊动力下降、体力活动水平降低等,有学者简单归纳为5F:Fat(肥胖)、Forty(40岁)、Female(女性)、Fertility(多次妊娠)和Family(家族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胆囊结石有什么临床表现:
腹痛,常伴有右肩背部疼痛;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等);
继发的相关疾病,包括: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结石性胆管炎(典型表现为腹痛、发热、黄疸)、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Mirriz综合征、急性胆囊炎并穿孔、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胆石性肠梗阻、长期的炎症刺激诱发的胆囊癌。
如何预防:
规律饮食:在规律进食的前提下,胆囊中的胆汁就可以能分泌到肠道,不会储存时间过长,否则胆固醇就有可能从胆汁中分离出来,形成胆结石。
合理的饮食结构:还应避免长期进食过多的高脂肪的食物,增加富含纤维食物的摄入,降低胆固醇水平。
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久坐不动会导致消化道蠕动减弱,胆囊作为消化道的一部分,胆汁也自然“不畅通”,有可能会淤积成结石。
控制体重:肥胖是胆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
哪些情况需要处理:
有症状胆囊结石;
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cm;
多发结石,具有结石脱落入胆总管下段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风险;
合并瓷化胆囊;
合并糖尿病;
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壁显著增厚,不能排除胆囊癌变;
影像学检查提示,合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
直径小于3cm的单发结石,虽无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无胆囊壁显著增厚;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
也建议有胆囊结石家族史、年龄超过50岁、且合并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选择手术切除胆囊。
怎么处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为目前的首选方式;
药物溶石:是否成功取决于胆石的大小和组成、胆囊管通畅情况和胆囊功能(收缩功能和吸收功能)。符合此条件的患者数量极少,且为筛选此类患者需行大量检查,一般不推荐,如有需求请进一步咨询;
保胆取石:部分学者推荐手术方式,但因极高复发率、再次手术率,我们坚决反对。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关系:
70%-90%的胆囊癌患者存在胆石症,胆石症病史是发生胆囊癌的最强危险因素之一。存在症状性胆囊疾病的个体,发生胆囊癌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4倍。胆石>3cm的患者胆囊癌风险是胆石<1cm患者的10倍;胆石症持续较久时该风险也较高,尤其是40岁以上的患者。瓷化胆囊是慢性胆囊炎的一种少见表现,其特点是胆囊壁出现壁内钙化。95%以上的瓷胆囊伴有胆石症,瓷胆囊患者的胆囊癌风险增加,近期的研究表明其发病率为2%-3%。[1]
什么时候应该选择预防性胆囊切除:
有研究表明针对结石>3.0cm,或结石时间超过15年的患者行预防性胆囊结石对预防胆囊癌风险有获益。[2]
参考文献:
[1] HSING A W, GAO Y T, HAN T Q, et al. Gallstones and the risk of biliary tract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7, 97(11): 1577-82.
[2] ANDREA C, ENZO A. Cholesterol Gallstones Larger Than 3 cm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Gallbladder Cancer: Identification of a High Risk Group of Patients That Could Benefit From Preventive Cholecystectomy [J]. Annals of Surgery, 2016, 263(3): e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