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的家庭冲突是如何让孩子不知所措的?(家庭治疗3)

赵刚医生 发布于2023-05-23 10:56 阅读量889

本文由Dr. Zhao原创

当一对夫妻有长期未解决的冲突,而他们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又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该让孩子知道的事,把自己的悲伤、愤怒和委屈过多传递给孩子,加上孩子再放不下父母的话,他们就会被带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我想帮父母,但我只是个孩子,谁都救不了。但让我不管他们,置身事外,我又做不到,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在专业上,我们把这种父母称为“低分化”(Low level of self-differentiation) 的父母,把这种孩子跳进父母婚姻冲突的火坑,“两个人的事,变成了三个人的事”的现象称为“三角化”(Triangulation)。


说到这里,想必会有人说:那天下吵架的父母多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出问题啊。此话确实不假,我想澄清两点:1)并非是夫妻之间的所有冲突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而是两人间那些一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会让孩子为其所累;2)如果父母在发生婚姻冲突时,让自己从中产生的不愉快情绪毫无边界地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更容易被拉下水。


那么,孩子是如何卷入父母的婚姻冲突的?


怎么分辨孩子有没有被父母的婚姻拖下水呢?说得学术一点,怎么去识别“三角化”有没有发生呢?虽然孩子投身父母婚姻冲突的方式千奇百怪,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最常见的表现。而这几种表现的每一个,都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致命伤害。


与其中一方形成 “结盟


第一种表现,是父母两人打仗,谁都不愿妥协,而孩子可能会选择父母其中一方,和Ta联起手来对抗另外一方。此时,我们会看到孩子对父母中的某一方难以理解的愤怒或不满,甚至会像教育孙子一样教训父母,俨然变成了比父母还有权威的“小暴君”。而对另一方,孩子又会表现出异常的牵挂与愤怒相掺杂的情绪。牵挂,来源于对父母某一方的同情和心疼。愤怒,来源于长期帮助某一方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无奈和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记得我的一家来访者,男孩子只有7岁,在学校里上蹿下跳,俨然一个“小流氓“。当他们一家人坐在治疗室里时,不管爸爸说什么,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闭嘴”、“胡说”,而当妈妈发话时,孩子却安安静静,对她异常地关注。甚至在妈妈谈及这些年对婚姻的失望而声泪俱下时,儿子(而不是丈夫)会心疼地,轻轻地拍妈妈的背:“妈妈乖,不哭”。他对爸爸的愤怒里,有7分是代替妈妈在申诉,是在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心疼,而这些担心和怒气则转变为对他人的攻击和在校的违规行为得以表达。


年龄再大些的孩子,在面对相似情况时,虽不会像那位7岁的孩子那样去安慰妈妈,但往往也会站在一定的距离默默担心。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容易成为那种不想上学,不愿离开父母独立远行的“啃老族”。他们的心中,往往揣着一个无法让他们放心的爸爸或妈妈。有趣的是,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往往会是妈妈和孩子结盟。而在深圳这样女性地位比较高的城市,多见的却是那个“可怜”的爸爸和孩子联起手来。


指责孩子成了父母的“共识”


有的父母两人独处时不是互怼,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两人却在一件事情上能找到“共同语言”,那就是批评孩子。当发生了冲突,两人都憋着无处发泄,又找不到合适的台阶下时,如果孩子出现什么过错,可能会被父母“小事化大”。此时父母对彼此的不满和情绪,转变成了对孩子的愤怒,流向了孩子。孩子则成为了父母婚姻冲突的“替罪羊”,苦不堪言。


记得一个来求助的女孩说过:“小时候每次父母吵架,互不搭理对方时,我都不敢回家。因为只要我在家,他们就会一起找我茬儿,一唱一和地批评我。骂完我以后他们就莫名其妙地和解了”。这个姑娘长大后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相信身边的人会对自己好,因为从小她最爱的父母就是给她带来最多伤害的人。而父母发泄在她身上的情绪中,却都掺杂了在婚姻中对彼此的不满。


帮谁都不对,分裂的忠诚


另一些孩子则是夹在父母中间,谁都想帮,两边都心疼,但又觉得帮谁都是对另外一方的背叛,这被称为“忠诚分裂”。它往往会让孩子时刻处于焦虑、抓狂或是郁郁寡欢的状态中。


一个16岁的女孩在谈到自己的父母时,曾充满绝望、无助和不甘地说:“我就像一根绳子,这些年来一直被父母来回拉扯,既要帮妈妈,也要帮爸爸,我好希望他们可以和睦到老,但这么多年他们一直都做不到。我觉得我自己就快被拉断了,但是我不能断掉,因为那样,他们就会分开,家就没了”。


有的孩子,则会在多年帮助父母无果后表现出另外一种极端的态度,那就是要求父母分开。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生活在一起实在是折磨,只有两人分开,他们才会放心。曾有一个13岁不上学的女孩来见我,坐下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爸妈你们离婚吧,你们在一起太苦了,你们离了我就能去上学了。



只能默默地担心,不敢说,不敢做


有的孩子,则是心中早就有答案,或者已经默默地把自己放在父母某一方的阵线上,但是为了维护家庭表面的和谐,说话做事变得异常小心翼翼,耗神耗力。这样的家庭中,成员也说不出哪里有大的问题,但身处其中就是莫名地觉得压抑、不轻松。


曾有一个17岁男孩说过:“我从小就一直担心我妈妈,她常常在和我爸爸闹矛盾后偷偷地躲在屋子里哭,我当时就用耳朵贴着他们卧室的门听动静,怕会发生什么。但他们每次吵完,又表现得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表面上客客气气,但每天家里气氛又都那么尴尬。我很想帮他们,但又觉得不该主动提这些矛盾,我好辛苦”。这个男孩在学校里被女生们封为“知心大哥哥”,因为从小对父母情绪的细腻体察,让他发展出一种对女性情绪异常敏感的觉察能力,但恰恰也是这种对父母无可救药的,却又说不出来的牵挂,让他苦不堪言,因为除了默默担心,他什么都做不了。而她的妈妈,一面诉说着丈夫的不对,感叹着自己这段婚姻的失败,一面又不断强调:“其实我和他爸爸真的没什么大的问题”。



家庭冲突“都是我的错”


还有的家庭,父母本就三观不合,平时懒得搭理对方,但在涉及教育孩子的议题时却避免不了要和彼此对话。此时,他们看似都是在为了孩子的事争吵,但其实在“孩子的事”背后隐藏的,却是对彼此发自内心的不认可。


这样的孩子,看到父母终日为自己争吵,很容易产生一种信念:我的存在是个错误,因为我让父母这么烦恼和不开心。“我从小就特别自卑,因为我父母每天都在为了我吵架,我觉得自己就是多余的存在。我一直都很努力,就是想让他们开心,但真的好辛苦。直到有一天,我妈妈告诉我,她其实不认可的是我爸爸,好多时候是在借助我的成绩向我爸发难。那一刻我才觉得释然,但我又很愤怒,因为我感觉这么多年我才是受害者”,一位来看我门诊的“耗竭综合征”的男士如是说。


有的父母,则把对伴侣的愤怒变相地发泄在孩子身上。曾经听过一位妈妈对孩子大发雷霆:“你就是这样,和你爸爸一个样,那么冷血,那么没用,你不如死了算了”。她的孩子,在为她的“不幸”婚姻买单。


关注视频号,了解更多内容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