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发病因素与鉴别诊断

赵刚医生 发布于2023-05-23 10:20 阅读量1825

本文由Dr. Zhao原创

抽动症发病因素

与鉴别诊断




很多家长们都在问,抽动障碍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那本篇科普就了解一下基于目前科学研究,形成的关于抽动症的发病原因的假说,具体如下:

抽/动/症/发/病/因/素/与/鉴/别/诊/断




01 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儿童抽动症比较常见的发病因素,遗传的方式可能是体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者多基因遗传。通过家系调查发现10%~60%的抽动障碍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单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75%~90%,双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8%~23%。

2.神经生化因素: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失调有关,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性奋行氨基酸和多巴胺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异常。

3.围生期因素:

母亲孕期的健康状况、精神状况、用药情况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其次难产、早产、剖腹产所致的小儿颅脑外伤或缺氧等情况也会造成抽动症的发生。

4.脑器质性因素:

约有50%~60%患儿存在非特异性脑电图异常,少数患儿发现有脑萎缩、左侧基底节缩小及胼胝体减小,PET研究提示患儿存在双侧基底节、额叶皮质、颞叶的的代谢过度也会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5.社会环境因素:

孩子受到家庭不和、父母离异、长期学习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过度兴奋,食用色素,添加剂等方面的影响,可诱发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抽动。

6.个人体质因素:

过敏,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咽炎、眼结膜炎、沙眼等局部刺激。水痘、各种脑炎、肝炎等感染后,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突然发作的严重抽动,因此抽动症也有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和精神障碍。

7.药物因素:

儿童长期服用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物等,其副作用可导致抽动障碍。

抽/动/症/发/病/因/素/与/鉴/别/诊/断




02 需要与抽动症相鉴别的疾病


1.小舞蹈症,

以舞蹈样异常运动为特征,常为单侧,无发声抽动,有风湿免疫感染的体征和阳性化验结果,抗风湿治疗有效。

2.肝豆状核变性:

可出现肌张力增高的症状,同时有肝损害,主要为铜代谢异常所致,血浆铜蓝蛋白低于正常,可见角膜Kayser-Fleischer色素环。

3.分离转换障碍:

症状多变,可出现肢体抽动,一般无发声抽动,症状变化与心理因素及暗示相关。

4.肌张力障碍

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相关,一般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

5.迟发性运动障碍:

主要见于抗精神病药物长期大量使用或突然停药后,表现为不自主重复运动或怪异姿势,症状较固定单一,无发声抽动。

很多家长对疾病可能区分困难,不用担心在就诊时医生都会建议做全面检查排除。

抽/动/症/发/病/因/素/与/鉴/别/诊/断






长按识别了解更多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