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糖友都应该认识到就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来说,糖尿病仍是一个全身的、慢性的代谢性疾病,一旦诊断明确,它将伴随你的一生。虽然目前糖尿病还是一个不可彻底治愈的疾病,但是只要我们把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相关指标控制达标,糖尿病患者就基本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针对于此,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就提出:想要管理好你的糖尿病,必须驾驭好5架马车,它们分别是: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糖尿病保健知识手册、各类讲座形式、电视节目及参加糖尿病患者交流会等,逐步接受糖尿病有关的知识,逐步改正以前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有组织的全面的糖尿病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全面认识糖尿病,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控制饮食,如何锻炼,如何用药,如何应对低血糖反应,如何应对急性并发症,如何防止和处理慢性并发症等,还能帮助患者学会正确应对疾病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说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监测血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是指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检查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而且,通过自我监测能有效地监控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可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治疗方案,尽可能达到最佳血糖控制,从而减缓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另外,通过自我监测可以告诉患者离控制目标还有多远,并对药物剂量,摄入食物量及运动量进行调整,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养成良好的自我监测习惯,要及时做好并保存好监测记录,以便给医生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
因此自我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是糖尿病维持良好血糖控制、减缓和预防多种并发症的保证,进而能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及提高其生活质量。
自我监测的项目主要包括血糖监测、血压监测、体重监测、自我感觉的监测及定期检查。
通过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为治疗提供依据,指导调整降糖方案。
①血糖监测的时间点
根据实际需求监测以下时间点的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必要时测凌晨3点。
餐后血糖一般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两小时后测得的血糖值。
②监测频率
当血糖控制不稳定时、或发生危急重症或刚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应每天监测血糖,根据需要,2-7次/天不等;
当血糖控制较为稳定时,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根据胰岛素使用种类的不同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频率可为2次/天,一周2—4天。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
③血糖控制目标值
空腹血糖 | 4.4—7.0mmol/L |
餐后2h血糖 | 4.4—10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 | <7% |
对于较年轻患者,餐后2h血糖可尽量控制在4.4—8.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抽血前2—3个月的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病程较短的、预期寿命较长、无严重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尽量控制在6.5%以下;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相对放宽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8%即可。
患者应养成记录监测血糖值的习惯,记在专门的血糖监测本子上,去医院看病时应带上血糖监测本,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及调整用药。
血压控制目标:130~135/80~85 mmHg
年老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
合并糖尿病肾病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 以下,合并明显蛋白尿(>1g/d)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安全的提前下应尽量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血压监测频率:当血压控制不平稳时,应每天早晚测量血压;待血压控制平稳后,可每周测量1天血压。
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而日常运动却变得越少,这直接极大的增加了肥胖症的发病率,而肥胖又可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并且还可直接影响这些疾病的预后,通俗的说就是肚子越大,寿命就越短。因此体重监测和控制变得很重要。
①通过计算BMI(体重指数)判断是否肥胖
BMI=体重(kg)÷身高^2(m)
举个例子:比如张三身高175cm,体重70kg,则他的体重指数=70÷(1.75)²=22.85
BMI参考标准
②通过腰围来判断是否腹型肥胖
有些人可能体重不是很重,但是肚子却很大,这就需要测量腰围来评估是否有腹型肥胖。
女性:腰围大于85cm即为肥胖
男性:腰围大于90cm即为肥胖
监测频率:每月测量一次体重和腰围。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预示着病情的发展或并发症的发生,请及时就医!
出现症状 | 提示可能疾病 |
心慌、胸闷、胸口疼、血压升高 | 心血管系统病变 |
头痛头晕、说话不清、单侧手脚没力 | 脑血管病变 |
小腿疼、脚疼、脚肿 | 下肢血管病变 |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胀、眼前有黑影 | 视网膜病变 |
脸肿、脚肿、眼睛肿、小便有泡沫 | 肾脏病变 |
手脚发麻疼痛,灼热感,身上像小虫爬 | 周围神经病变 |
膝关节疼、后脚跟痛 | 骨关节病变 |
除了定期监测血糖、血压、体重及自我感觉之外,还应做到定期到医院做以下相关检查,以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糖尿病病情,及早期发现并发症。
尿常规:每月检查一次;
糖化血红蛋白:每2~3个月一次;
胰岛β细胞功能、肝肾功能、血脂尿酸:每半年检查一次;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每半年检查一次;
视力、眼底检查:每半年到1年一次;
心电图、神经病变相关检查:每半年到1年一次;
血管、脏器彩超检查:每半年到1年一次;
相关肿瘤指标:每年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