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升麻汤:阴阳双调的经典复方与临床应用

曾宪斌医生 发布于2025-03-05 13:33 阅读量152

本文由曾宪斌原创

文/曾宪斌(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一、方剂组成与配伍精要  

麻黄升麻汤源自《伤寒论》,全方由14味药组成: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白芍、天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组方特点:  

1. 寒热并调——石膏、黄芩清上焦郁热;干姜、桂枝温下焦虚寒。  

2. 升降相因——麻黄宣发肺气,升麻透达郁阳;茯苓、白术健脾渗湿。  

3. 润燥兼施——玉竹、天冬滋阴润燥;当归、白芍养血和营。  

二、临床化裁要点  

根据《中国药典》剂量规范及临床实践,建议以下加减方案: 


图片发自160App



三、现代疾病谱与循证研究  

适应症(基于2023年《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1. 感染性疾病:新冠恢复期寒热夹杂证、反复口腔溃疡  

2. 代谢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更年期潮热汗出  

3. 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  

4. 神经内分泌紊乱:顽固性失眠、肠易激综合征  

核心病机:  

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平衡(现代药理证实麻黄碱、黄芩苷等成分作用),改善"上热下寒"的病理状态——表现为上焦(口燥、咽痛)与下焦(肢冷、便溏)症状并存。  

 四、经典经方融合解析  

本方融合8大经方精髓:  

1. 表里双解:麻黄汤解表+黄芩汤清里  

2. 气血同调:当归四逆汤通脉+理中汤温中  

3. 阴阳互济:白虎汤清阳明热+苓桂术甘汤化太阴饮  

五、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6岁,肺结核病史,持续咳血痰1月余  

四诊合参:  

- 上热证:口臭鼻衄、痰中带血、小便黄赤  

- 下寒证:下肢厥冷、大便溏薄、心胸闷冷  

-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诊疗经过:  

1. 初诊:予基础方(含石膏45g清肺热,干姜10g温脾阳)  

  → 2剂后血痰减少,食欲改善  

2. 复诊:加桔梗-枳实药对(排脓散核心组分)  

  → 4剂后血痰消失,二便复常  

治疗机理:  

通过调节IL-6/TNF-α炎症因子水平(实验室检测证实),同步改善呼吸道黏膜损伤与胃肠功能紊乱。  

 六、使用注意  

1. 禁忌证:纯实热证/纯虚寒证、重度高血压慎用麻黄  

2. 疗程管理:建议7日为一疗程,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3.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  

结语:  

麻黄升麻汤体现"阳郁得宣、阴液得滋"的中医治则,其多靶点调节特点符合现代系统医学理念。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有是证用是方"原则,建议在注册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方剂解析参考《经方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