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发烧?
发烧是指体温异常升高,超出体温正常波动的上限。不同测量部位,人体的体温是不同的,故发烧的定义也不一定相同,一般状况下,认为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 5℃定义为发热;而对于粒细胞减少伴发烧,则定义为口腔温度≥38℃超过1小时,或者单次口腔温度≥38.3℃。
小孩出现发烧,该如何处理?
对于出现发烧宝宝,哪些情况需要家长重视呢?①年龄小于3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即使体温只有38度,您也需要重视,因为这个阶段(尤其是小于28天的新生儿)发烧的宝宝严重细菌感染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任何时候,所以这个阶段发烧,建议您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检查;②精神反应不好的小孩特别是体温恢复正常时精神仍不好(如嗜睡等),则建议及时带医院进一步就诊检查;③有免疫功能异常的小孩,如有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等)的宝宝,一旦出现发热,即使精神状况好,也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一般要求发烧2小时内到医院就诊);我就曾经碰到过几例骨髓抑制出现发烧未及时就诊而发生性休克导致死亡的小孩;④ 发烧时间超过72小时而没有好转,同时又没有明确发热原因的宝宝也需要去医院寻找发热原因。
小孩出现发烧,是否需要退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发烧的机制,发热是在致热源的作用下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出现体温升高。发热时会出现炎症因子增加,在抗感染方面会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宝宝体温不是很高,而且宝宝精神状况不错,一定发烧还能有助于机体清除感染,故不需要立即退热;但如果体温太高,机体代谢率、氧消耗、二氧化碳产生增加,以及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要求增加,患者会出现不适,就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这个时候则需要退烧处理;一般状况下,如果肛门温度超过39℃,同时出现烦躁不适等,则建议退烧处理。
如何选择退烧药物?对于小孩发烧,推荐退烧药是布洛芬(如美林)及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布洛芬的剂量是每次10mg/kg,至少间隔6小时一次,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40mg/Kg;布洛芬一般不推荐小于6个月的婴儿,因为可能增加肾毒性的风险;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是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每天最多不超过5次。不建议同时或交替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虽然同时或交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比单独服用任何一种在退烧方面更有效,但是交替或者同时使用这两种退烧药可能会造成肝或肾损伤。对于发烧,一般不推荐使用物理降温,因为物理降温可能增加宝宝的不适,而且退温作用也有限;但如果体温升高原因不明确(中暑或者发烧),则可以采用温水(水温在30℃左右)擦拭,而不是温水浸泡;同时也不建议使用酒精擦拭,因为可能通过皮肤或者呼吸系统吸收而导致酒精中毒。
总之,对于发烧宝宝,首先需要评估宝宝状况,而不是立即给予退热药处理;如果宝宝状况不好,或者家长自己心里没有底,最好带宝宝到医院由医生处理。
参考文献
1.罗双红,舒敏,温杨,等.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 (2):81-96.
2 Allen CH.Fever without a source inchildren 3 to 36 months of ag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upto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