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又一女孩由于这个疾病跳崖自杀

唐建军医生 发布于2018-09-06 16:20 阅读量10601

本文由唐建军,深圳罗湖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原创

据新京报报道,今年9月4日,四川峨眉山景区,一名21岁女子不顾他人劝阻跳崖,找到时已无生命体征。数名女孩的朋友告诉记者,女孩在遗书中称自己得了抑郁症。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就是脆弱,但其实她不脆弱,抑郁症“没有太多的诱因,就这么发生了”。女孩还呼吁,“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抑郁症这个群体吧”,“愿这个世界多些善意和美好,少些伤害”。

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对抑郁症这种常见精神心理疾病了解不够多,并且存在很多偏见和污名化,导致很多人有病不敢去治疗,不敢告诉家人,选择自己独自承受,最终非常有可能走向悲剧。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抑郁症,希望引起大家对该病的足够认识。

一、什么是抑郁症?它有什么表现?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精神)障碍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开心,并且情绪低落的严重程度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

很多患者会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部分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抑郁症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常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抑郁症对人的影响除了身体还涉及思维、感受和行为等诸多方面。

我经常对抑郁症的患者说“患了抑郁症就像我们人体的交通指挥中枢出现了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治疗,因为它是影响一个人的整体,特别是人的大脑思维、情绪、行为、身体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不像你的手被刀子割破了,只是手痛,不会影响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二、人们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现代的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减少是引起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抗抑郁药物治疗就是通过提高大脑内上述神经递质的水平达到抗抑郁的治疗效果。

我经常给患者这样讲解抑郁症的发病原因:由于你近期经历的这些生活事件,如工作、家庭上的变故,加上你的性格、遗传因素,导致大脑内主管情绪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变化,因此你患了抑郁症。

三、患抑郁症是性格懦弱的表现吗?

患有抑郁症并不是性格懦弱,性格坚强、外向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家人或朋友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患的抑郁症不是病,不用治疗,坚强一些就好了”等安慰的话,对患者而言没有一点作用,反而会让患者感到更加痛苦绝望,感觉家人都不能理解他。因为抑郁症的内心痛苦远远比躯体疾病更严重、更隐秘。

四、患抑郁症就是“作”吗?

在门诊中有的家属陪同患者就诊,认为家人平时对患者非常关心,衣食无忧,不明白患者为什么会得抑郁症,认为抑郁症不是病,是患者“作,装病,故意这样,给家人添麻烦”。由于抑郁症不像其他躯体疾病能通过仪器检查,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家属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抑郁症同样是疾病,需要治疗,更需要家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嘲笑。

五、患有抑郁症的人多吗?

有不少患者朋友对自己患有抑郁症非常惶恐,认为抑郁症是个很少见的病,看到周围人大家都好好的,那么开心就会想上天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公平,让自己得了这种病,不敢告诉大家,只能默默承受。

其实,抑郁症很普遍。该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全世界共有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遍布各个年龄组。2017年我国的调查研究显示抑郁症患病率为2.1%,其中30岁左右成为多发人群。因此我想告诉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你身边有人患有抑郁症的,你并不孤独,只是你不知道他患有这个病。

六、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是想自杀吗?

其实大部分抑郁症的患者并没有自杀想法,甚至基本上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只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想法,最终会有10%-15%死于自杀。

因此有必要在出现自杀想法前就应该积极进行治疗和干预。家人如果发现患者经常说感觉活着没有意思,流露一些自杀想法,在网上查找一些自杀的方法,那么一定要及时就医。

七、怎么治疗抑郁症?

当前治疗抑郁症的三种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能有效缓解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抑郁发作作为高复发性疾病,目前倡导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期。单次发作的抑郁症,50%-85%会有第二次发作,因此常需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抑郁症的治疗需要家人、患者和医生多方的合作,组成一个互相信任的治疗联盟,共同抗击抑郁症,才能取得胜利。

你的情绪怎么样,有没有抑郁焦虑问题呢,严重不严重?抗压能力如何?可以通过下面3个量表有一个初步了解。

 

作者介绍:唐建军医生,医学硕士,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深圳市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职于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甲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

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葵涌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

对诊断和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健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成人ADHD、青少年多动症等常见心理/精神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