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鬼风疙瘩”,是皮肤粘膜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出现新的皮疹。迁延数日至数月。荨麻疹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种族及性别差异,各种年龄阶段均可发生。
l 临床上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疾病于短期内痊愈称为急性荨麻疹,若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两次并连续6周以上者称慢性荨麻疹。
l 病因: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
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 食物及食物添加剂: 主要是动物蛋白性食物,如鱼、虾、蟹、肉类、蛋(或已变质)等;植物性食物,如茄子、蘑菇、芒果 、苹果、草莓、花生、菠菜、豆类等蔬菜和水果;加入食物的色素、添加剂、颜料、调味品、防腐剂等。
2. 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羽毛、霉菌、灰尘、螨虫、甲醛、除虫菊、气体等。
3. 感染:各种急慢性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包括 ① 细菌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脓疱病、疖、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鼻窦炎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慢性荨麻疹有一定关系。②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柯萨奇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③寄生虫,如蛔虫、钩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等。
4. 药物: 许多药物常易引起本病,青霉素、磺胺、血清、疫苗等。
5. 物理因素: 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
6. 昆虫叮咬:如蜜蜂、黄蜂叮咬;毛虫、甲虫、飞蛾等的毛鳞刺入皮肤等。
7. 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如精神紧张、感情冲动等。月经、绝经、妊娠等也可患本病。
8. 内科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7%~9%的患者有荨麻疹。另外,淋巴瘤 、癌肿、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高脂血症以及慢性病灶,如口腔、齿、齿龈疾病、胃炎、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胆囊炎、肾炎、肝病、溃疡病、糖尿病 等。
9. 遗传因素: 与遗传有关的荨麻疹有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家族性冷荨麻疹、迟延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l 发病机制 主要与肥大细胞的活化脱颗粒有关。机制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荨麻疹有IgE介导的荨麻疹(I型)、IgG介导的荨麻疹(II型)、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荨麻疹(III型)、T细胞介导的荨麻疹(IV型)。非免疫性荨麻疹是由某些物理因子或某些分子的毒性作用引起的。
l 治疗:本病的根本治疗是除去病因,如不能除去则应减少各种促进发病的因素,特别是物理性荨麻疹。即使许多患者不能发现病因,药物治疗也常能使疾病得到控制和痊愈。对症治疗常常是荨麻疹的主要治疗手段。
版权声明:本内容属患者家庭教育资料,旨在为患者和家庭成员提供科普教育信息。但不能将本信息替代为专业医生的诊疗建议。
版权归深圳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原创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