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微创的理解。

黄晓东医生 发布于2022-12-14 11:49 阅读量2905

本文由黄晓东原创

       在临床看诊过程中,患者经常会问到一个问题:医生,你做的手术是什么方式的?是不是“微创”呀?我想就这个话题,谈谈我对微创的理解。

       第一次了解到“微创”概念,应该是大学实习的时候。以前手术切个胆囊,需要作个10厘米长的切口,开腹操作。腹腔镜的出现,在腹部开几个小洞,就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胆囊了,体表创伤小,术后肠粘连几率大大降低,缩短住院时间。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进步,“微创”技术在外科系统发展迅速,甚至出现了以“微创”命名的微创外科。社会上也广为宣传用医疗技术和器械实现“微创”,对患者而言,“微创”字眼非常容易接受认可,从而深入人心。简而言之,大家都想享受“微创”,这也无可厚非。

       那么,到底什么是微创呢?

       我的理解是,微创是一种理念,是在治好疾病的前提下,把创伤降到最低,副作用最低,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经济成本低,不留心理阴影,远期疗效好,这就是微创。

       不管是吃药也好,打针也好,手术也好,所有的医疗操作,都是为了治好疾病,解决问题。如果靠饮食和生活习惯指导能解决问题,就不开药。如果靠吃药能搞定,就不打针。如果靠吃药打针能处理好,就不手术。如果用小创伤手术能解决,就不做大手术。这些都是微创。 

       目前肛肠外科治疗疾病,术中可能使用一些器械。比如大家熟知的治疗痔疮的“PPH”手术,全名叫“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手术大概过程是使用器械切除了痔疮上面的一整圈直肠肛管粘膜,把痔疮上提不露出肛门。虽然体表没有术口,但肠管创伤较大,痔疮并没有切除,我认为不是微创。再比如套扎手术,手术过程是使用器械击发胶圈或弹力线结扎内痔痔核,也有人用于结扎痔上粘膜,本质上和用丝线或可吸收线缝扎原理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套扎术就是微创,丝线缝扎就不是微创。并不是说这些器械没用,只是所有器械都是工具,都有特定适应证,各有优势。“PPH”手术适应证是直肠粘膜轻中度脱垂,环状内痔等疾病,并不是所有痔疮都适合。套扎的优势是便于医生操作,节约手术时间。缺点是工具标准化,不利于个体化精细操作,且不太适用于结扎非常大的痔核。丝线或可吸收线缝扎痔核,缝多缝少,扎多扎少,可由手术医生按需个体化操作,较有利于精细化治疗。

        手术过程中,医生可能会使用各种切除病症的工具,也就是各种“刀”。其中有手术刀、高频电刀、超声刀、双极电凝刀、激光烧灼等等。除了手术刀,大部分“刀”都是通过热能切割,优点是止血效果好,手术出血少,缺点是创面会形成焦痂,有个脱痂的过程,术口愈合时间长一些。手术刀切割相对容易出血,但创面不会形成焦痂,愈合时间较短,各有优势。手术过程中,可以联合使用手术刀和各种热能刀,同时达到止血和尽量减少焦痂的目的,这就是微创。

       除了生理上减少创伤,我们还应当重视患者的心理创伤。虽然大部分肛肠手术都不算大手术,但对于患者而言,手术无小事。从第一次看诊开始,到手术谈话,到术后看护,应当始终抱持同理心,遵循服务理念,尽可能消除患者心理紧张情绪,使患者术后不留心理阴影。从患者角度出发,考虑患者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追求远期疗效,使患者利益最大化。这些细节都做到了,便是微创。

       微创不仅限于手术,更不限于工具和器械。微创是一种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与患者沟通的每句话、每个手术操作动作、术后每次换药,都是微创的一部分。

      上述这些就是我理解的微创。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