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有先天性巨结肠和假性先天性巨结肠,还有特发性巨结肠。第一种是最多见的,一般在儿童医院内称呼的“巨结肠”都是指先天性巨结肠而言。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较常见的肠道畸形。先天性巨结肠住院病变是某段肠壁内(一般是乙状结肠下段和直肠上段)没有神经节细胞或或神经节细胞数减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发育停顿。造成该段肠壁肌肉失去神经控制,处于肌肉收缩痉挛状态,形成功能性肠狭窄,引起肠内容物的堆积。这样,就必然增加了病变肠管以上的正常肠管(医学上称病变肠管以上的近端肠管)的工作量。久之,引起病变部位以上正常肠管逐渐扩张粗大和肠壁肥厚。由于有粗大的结肠存在,人们把这种病叫做巨结肠。实际上病变区并不在粗大的肠管,而是在它以下变细的部分。
在上述病变情况下,病儿以丧失正常排便的反射,这就更加重了粪便排出的障碍。巨结肠的病儿一般经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即可获诊。有些疑难病例还需通过直肠内测压和检查肠壁中的酶(乙酰胆碱酶)含量以及肠壁活检来协助诊断。小儿患巨结肠后便秘、腹胀难忍,影响发育,有些病儿病情有时会突然恶化,威胁病儿的生命安全,必须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根据病变肠管的范围和部位而定。
1) 普通型(又称常见型) 病变肠管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多引起乙状结肠上部和降结肠明显扩张,在病变区与粗大结肠间有一段“过渡区”(医学上称之为移行区)。此型病儿最多见,需做根治手术。
2) 短段型 病变肠管在直肠下部,病变范围短,此型病儿亦较多见。早期(新生儿或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阶段,科采用痉挛段扩张(又称直肠扩张)、洗肠、服中药、针刺等综合办法治疗(后两种方法适用于大孩子)。如仍无效,可行经肛门下拖手术治疗。
3) 长段型 病变肠管范围较广泛,有时从直肠一直到横结肠全是病变区,深圳全部结肠均有问题。此型病儿较少见,亦需要根治手术,因有可能切除全部结肠(大肠),业内称之为翻跟头手术,需开腹手术。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病儿,大多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有不少医生主张本病在新生儿期即做手术,以减少家长的负担,但我认为诊断不清时一般不宜过早手术,且过早手术由于患儿肛门小,创伤大的原因,远期肛门功能会受影响。大多数医生仍主张巨结肠的根治手术在病儿月龄满3个月后施行。不论患哪种类型巨结肠的病儿,都可用洗肠方法来减少病儿痛苦,而且坚持洗肠会对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时的操作有所帮助,由于每天或隔日就要洗肠一次,这对患儿很不方便,家长若能学会自己洗肠,将有很多益处。
4) 巨结肠的诊断很重要,常规检查是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和肠壁神经节活检。一般首选钡剂灌肠检查,此检查相对便捷,但要求检查者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其一在拍照过程中懂得转动体位,找到最佳拍摄位置;其二掌握拍摄时间,否则不能明确诊断。其余两项检查多用于不能明确诊断的可疑病例。
5)
现在很多人包括医务工作者,都知道有“巨结肠”这个病,但对其特点并不十分清楚,常常将便秘诊断为巨结肠,但其忽略了巨结肠不仅有便秘表现,其最突出的表现是“腹胀”,因此没有腹胀的巨结肠,可以假设其为“伪巨结肠”。有可能是同源病,假性肠梗阻,乙状结肠冗长症,功能性便秘等。甚至还有将肛门狭窄误诊为巨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