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迁延性支气管炎气管镜做还是不做?

王文建医生 发布于2025-04-17 10:36 阅读量187

本文由王文建原创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表现为持续4周以上的痰咳,常由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尽管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很多患儿常常被常常被漏诊或误诊,即便部分患儿经规范治疗后仍咳嗽反复或无效,此时支气管镜检查成为关键诊疗手段。

这项有创操作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一、人为因素对诊疗的影响

1. 抗生素使用不规范:部分医生基于“限抗令”要求对没有明显炎症指标的患儿未厨房抗菌素,延误治疗;一部分的医生对疾病认识不够,未按指南推荐足疗程(2-4周)用药,导致病情反复,以至于需气管镜明确病因。有些病例可能因为过早停药可能使细菌形成生物膜,降低抗生素渗透性影响后续药物疗效。

2. 依从性不足:部分家长因担心风险拒绝检查,或自行更换药物。研究显示,PBB复发率高达43.5%,而规范治疗可降低70%的复发风险。

3. 医生认知差异:调查显示仅26.3%的医生对反复PBB患儿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导致部分病例漏诊,这在基层医生更为明显,需要加强学习和宣传。

二、支气管镜检查的潜在风险

尽管总体安全性较高,但毕竟气管镜检查是一项介入操作,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1.轻微并发症:

咽喉疼痛、咳嗽(发生率约10%-20%),通常1-3天自行缓解。

2.严重风险:

(1)缺氧、窒息:喉痉挛/支气管痉挛。

(2)出血:多因操作刺激黏膜,凝血功能异常者风险升高。

(3)气胸/纵隔气肿:罕见,多见于有基础肺病的患儿。

(4)感染和发热:严格无菌操作下罕见,但免疫力低下者需警惕。

(5)心律失常或者肺水肿。

(6)返流误吸及药物过敏等

目前研究显示儿童支气管镜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且多数可通过术前评估(如凝血功能、心肺功能)规避。

三、支气管镜检查的必要性

1. 精准诊断和鉴别

PBB属于慢性咳嗽,但病理上是气管内膜的化脓性炎症,需与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支气管异物、气道发育异常等疾病鉴别。大部分孩子体检可闻及痰鸣音,属于慢性湿性咳嗽;但也有约30%患儿肺部听诊无异常,所以仅凭症状易误诊。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气道黏膜炎症、分泌物及是否合并结构异常(如支气管软化、狭窄),并通过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明确致病病原体。

2. 指导抗生素选择与疗程

若患儿对初始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反应不佳,支气管镜可获取分泌物进行药敏试验,避免盲目换药或延长疗程。研究显示规范治疗2周无效时,需延长至4周;若仍无效,支气管镜可发现耐药菌或合并其他感染;当然2-4周也是比较漫长的,有条件的话及时检查就可以很快明确。

3. 评估预后与并发症风险

PBB可能因气道结构异常或者纤毛功能障碍导致持续感染症状或者反复发作,而反复发作可能进展为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支气管镜可发现早期气道损伤(如支气管壁增厚)及畸形等,为干预提供依据。

气管镜检查总体安全,当慢性咳嗽持续超4周且伴随以下特征时,气管镜检查价值较大:

1.咳嗽以干咳为主,夜间加重;

2.体格检查发现局限性哮鸣音;

3.抗感染治疗无效且胸片无异常。

结论与建议

支气管镜检查是PBB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抗生素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时不可或缺。

其风险可控,而规范用药、家长配合及基层医生培训是减少并发症和误诊的关键。

若孩子有痰咳嗽超过4周未愈,建议尽早就诊呼吸专科已确定是否有必要完善检查,不要因噎废食,延误病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