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敏的孩子越来越多?关于这一点,科学家早就做过研究

芦爱萍医生 发布于2021-02-02 19:03 阅读量6890

本文转载自儿科主任集团

身为从80、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父母,我们很难不去发现,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环境在改善,干净的地方越来越多,不洁的现象正在减少。

没有人不喜欢干净,但与其同时我们也在发现:孩子变得更“矫情”了。

跟泥里来土里去的我们不一样,孩子们动则发生过敏,这个碰不得,那个摸不了,更有甚者,什么都不接触也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是急剧下降的,却独独只有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

不止我们好奇这一点,很多科学家也感到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是很好理解的,越来越干净意味着感染几率降低,而且疫苗、抗生素的发明也让预防和治疗都变得更简单。

那过敏和免疫性疾病发生率变多了是为什么呢?难道也和环境越来越干净有关?

科学家早有研究之——卫生学说

针对这个问题,英国科学家David Strachan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量越多,孩子们对花粉过敏的概率就越低。

而且,如果一个家庭里有3个孩子,那么老二对花粉过敏的几率小于老大,老三又再小于老二,呈长幼顺序递减。

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了,难道孩子越多,还能把概率分摊一下?独生子女感觉有点委屈呢。

David Strachan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这么分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多往往意味着卫生条件更差,妈妈一个人追着几个孩子跑,能保证生活正常进行都不错了,怎么保证卫生?

于是,环境越脏,微生物也就越多。

正是微生物的存在影响到孩子的过敏发生率。

这个解释对过敏概率呈长幼递减也是说得通的。

老大刚出生时,环境还比较干净,接触的微生物较少,所以过敏概率较高;等到老二出生、老三出生,家里卫生情况越来越糟糕,孩子们接触的微生物越来越多,过敏概率也越来越低。

这就是著名的“卫生学说”: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接触的环境越干净,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就越高。

这个解释可以说很有道理了,你看,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干净吧?正好发达国家过敏的人也比发展中国家多。所以这个假说一提出来,科学各界纷纷响应。

那照这个学说的说法,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孩子生活在脏乱的环境里?

不急,“卫生学说”只是个假说,我们接着来看这个学说背后的关键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让孩子降低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

我们可以把微生物简单分成无害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

无害微生物充满了我们的生活,空气、土壤、食物、我们身边的所有东西,以及我们身上、体内,都充满了这些微生物。

它们能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帮助我们抵抗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却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而有害微生物顾名思义,会让人致病,致病微生物对免疫系统没有帮助。

科学家们判断,在儿童的生命早期,只有无害微生物对降低过敏发生率才有帮助,于是将“卫生学说”修改为“老朋友学说”。

老朋友怎么说?我们和无害(甚至有益)微生物关系和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始终共存、共同进化、相互适应,这才亲切地称为“老朋友”。

想想,共同生活了整个人类史,我们的免疫系统突然失去“老朋友”,当然会无所适从,过敏、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风险也就提高了。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观点很多,但科学家们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答案。

目前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通过在生命早期接触无害微生物,能使儿童的免疫系统学会耐受,也就是“见多识广”一点,别动不动就做出反应。

尤其是对很多无害的外来物质或身体本身,别“见了谁都打”,更别“打自己人”。

其结果就是,过敏、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率都比较低。

然而,随着整个人类进程的演变,相比于过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我们身边生活的“老朋友”已经不是亲切的面孔了,种类、数量都发生改变,甚至连免疫系统和这些“老朋友”的亲密接触都被人为地阻断。

免疫系统表示:没有了好基友,我真的不习惯。这才导致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频繁发生。

虽然“老朋友”学说很有意思,但过敏当然远比“老朋友”复杂,比如有家族过敏史的会更容易产生过敏体质,以及早期喂大分子奶粉的宝宝更容易产生牛奶蛋白过敏。

针对“老朋友”学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孩子的过敏风险,比如:顺产,顺产是胎儿从母体阴道中获得有益微生物的重要途径;

母乳喂养;

给孩子补充益生菌;

多带孩子到室外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没必要对孩子接触的所有物品过分消毒;

不过度使用抗生素;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