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针和性激素针科普

李慧娟医生 发布于2024-12-20 17:52 阅读量274

本文由李慧娟原创

生长激素针和性抑制针是两种常见的医学治疗手段,主要用于儿童或青少年在特定情况下的治疗。下面我分别详细科普一下这两种针剂。

1.生长激素针(重组人生长激素)

概述:

生长激素(GH)是由人体的脑下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身体生长,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生长激素有助于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调节脂肪代谢,并对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起到调节作用。




图片发自160App



生长激素针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或状况:

1.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是由于腺垂体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部分或完全缺乏,或由于GH分子结构异常等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身高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数-2标准差,符合身材矮小标准。

2.特发性矮小症(ISS):现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数-2标准差,没有全身性,内分泌性,营养性或染色体异常的表现,出生身长体重正常,生长激素分泌充分,是一类不明病因导致的矮小的统称

3.中枢性性早熟(CPP):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功能提前启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增加,导致性腺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可导致患儿生长潜能受损及心理健康受影响。

4.Turner综合症:一种染色体异常疾病,女性患者常表现为身材矮小。

5.Prader-Willi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常由父亲的基因缺失或异常导致,可能导致过度饥饿感、肥胖和生长迟缓的遗传性疾病。

5.小于胎龄儿(SGA):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同性别婴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2SD以上,或出生身长在标准化生长表中对应胎龄的第3-10百分位

还有其他像甲状腺功能低下,软骨发育不全,肾小管酸中毒,营养不良等

机制:

生长激素一方面通过刺激肝脏等组织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发挥其生理功能,促进骨骼生长;另一方面,生长激素直接作用于生长板,刺激骨细胞代谢,从而使孩子长高。

2.性抑制针(GnRH激动剂)

概述:

性抑制针主要用于抑制体内性激素的分泌,尤其是用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治疗。其原理是通过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A轴),抑制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的分泌。

性抑制针的主要应用是:

性早熟:是指女孩儿7.5岁,男孩9岁以前,呈现第二性征,可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不完全性性早熟,性抑制针可以通过减少性激素的分泌来延缓早熟的进程。

机制:

性抑制针一般是GnRH激动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注射药物直接作用于下丘脑,长期使用后可以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减少性腺激素(如雌激素和睾酮)的分泌。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阻止第二性征的出现或加重。

性抑制针因为抑制性激素的分泌,所以有会导致生长速度减慢的情况,可能需要联合生长激素双打进行治疗,具体需要去医院具体评估。

总结

生长激素针主要用于治疗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和青少年,帮助他们获得正常的身高和体格发育。

性抑制针主要用于治疗性早熟、性别认同困惑等情况,通过抑制性激素的分泌来延缓生理发育进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