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一平 邵春晓 来源:深圳特区报
[提要] 惊恐障碍在发作的时候,与心脏病非常相似,患者有强烈的濒死感,也因此,它经常被误诊为心脏病。以后,这位老师服用各种补心养神类的药物,但“心脏病”却发作得越来越频繁,而且没有任何征兆。
惊恐障碍在发作的时候,与心脏病非常相似,患者有强烈的濒死感,也因此,它经常被误诊为心脏病。作为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部的主治医师,曾玲芸觉得现在的惊恐障碍患者不少,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让她感慨的是,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经历:每次发作后,总是去综合医院看病,可是总查不出有任何问题,包括心脏也很正常,至少一两年以后、甚至更久,患者才到精神科问诊。
1.查不出问题的“心脏病”
一名38岁的女教师长途开车回内地,驾车五六个小时之后,突然一下子心咚咚直跳,感到烦躁、呼吸不畅,赶紧在路边停下,喝点水、休息了一下,觉得自己还能坚持,又继续开车前行。30分钟后,突然之间,刚才的感觉又来了,而且更加严重,全身冷汗大出,好像人正濒临着死亡。她害怕极了,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被接到医院后,怀疑是心脏病突然发作,可是心电监护除了发现心跳速度快达一分钟112次之外,其他一切正常,其他身体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医生就给她打了一些葡萄糖点滴。半小时后稳定下来,她问医生自己到底是什么病,医生说可能是疲劳驾驶,也没有开其他的药。
这位老师将信将疑,怀疑自己患了目前的医学还不能发现的心脏病。后来,这位老师发现自己逐渐出现了睡眠困难,总是担心那种可怕的感受再次出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一定要有人陪伴,因为她害怕一个人的时候万一再出事自己没有力气报急救,遇到打打杀杀的电视镜头也不敢看。总之,她变得小心翼翼,身体稍有不舒服就紧张地去医院。
一次,家人有事出去,她睡醒后发现家里除她外没有其他人,立刻害怕起来,结果又出现了类似的发作,觉得心脏快要从喉咙口跳出来了,而胸口又像压着一块巨石,似乎再也不能呼吸、再也吸不进去下一口的空气,全身冷汗直冒。惊恐之余,又报了120,医生怀疑她是心脏病,然而24小时的动态心脏检查显示,仍然没有问题;一系列的例行检查做完,同样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以后,这位老师服用各种补心养神类的药物,但“心脏病”却发作得越来越频繁,而且没有任何征兆。看了四五次综合医院急诊后,医生建议她去精神科检查。她半信半疑地来到精神病院的心理咨询科,被确诊为患了一种叫“惊恐障碍”的神经症。
2.其实是较常见的精神障碍
“几乎每一名惊恐障碍患者到精神科就诊前,都经历了多年、多次的综合医院看急诊经历,但总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病。有位患者甚至在发作4年、十几次住院后,才找到‘路径’,转看精神科。”曾玲芸告诉记者。
曾玲芸介绍,惊恐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患者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并非常害怕产生不幸的后果。发作时,会出现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因而出现心跳快、呼吸急促、出汗、四肢颤抖等,不过除此之外,各项检查都查不出任何异常。
这种惊恐发作常常是突然出现的,在几分钟内可达到高峰,持续时间极少超过一小时,故又被称为急性焦虑发作,发作时患者的意识清晰,因此事后能够回忆发作的经过。通常,在一个月内至少有三次惊恐发作,或者在首次典型发作后,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一个月的,就可以确诊为惊恐障碍。“这种神经症其实并不少见,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城市发病率为5%。经过治疗,31%的患者可以痊愈,50%会成为慢性或者再复发,不过病情较轻,也有19%演变成严重的慢性病。”
事实上,惊恐发作是一种精神障碍,只不过是以貌似心血管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频繁发作、却又不是心脏病、也查不出其他身体问题,患者会产生深切的担忧,这一方面强化了对惊恐发作感觉的真实性(那种感受非常可怕,感觉自己濒临死亡),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焦虑,加重了的焦虑反过来又强化了担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惊恐发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
这种焦虑和担忧会表现在倾诉欲上。曾玲芸指出:“通常,惊恐障碍患者的倾诉欲会很强,他们再三对医生说‘你一定要救救我,我已经花了很多钱,查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医生就会安抚患者,告诉他这种情况在精神科门诊很常见。”
不过,为何会出现首次的惊恐发作,现代医学及心理学还不能对此作出完满的解释。目前倾向于认为,惊恐障碍与遗传倾向有关,也容易因各种精神刺激、内分泌变化而诱发。
3.来得凶猛,但治疗也快
惊恐障碍其实是“有惊无险,有恐无惧”,通常来得凶猛但治疗也快。据了解,要治疗好惊恐障碍,需要心理与药物并重: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系统地服用抗焦虑药物,并要对惊恐发作的病理心理有充分的认识(这有助于患者减轻焦虑感);最重要的是,由于惊恐障碍发作时有极端的难受感,患者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承受并体验这种感受,并且敢于带着这种极端难受去独自面对之前不敢面对的情境和场合,比如独自在家等。
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这样的面对,可以改变患者原先对惊恐障碍发作的不良看法和态度,消除担忧,打破恶性循环,从而使惊恐发作逐渐减少、减弱以至消失。药物治疗也很重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作的频度和强度,这使得患者面对疾病的过程易于进行。
曾玲芸告诉记者,很多患者好转后都非常开心也很感激,因为经过了太长时间的“乱投医”之后,终于知道自己这奇怪的“心脏病”的真面目,也不会再胡乱猜测了。(刘一平 邵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