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以为生了娃,就可以松口气,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还会遇到外出不敢多喝水,上厕所怕排队;害怕大家讲笑话,不敢大笑等尴尬。其实就是因为憋不住导致漏尿,而漏尿的根本原因就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那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呢?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产后常见的病
接下来,很多新手妈妈的问题就接踵而至。
来一波盆底三连问。。。。。。
1、生完孩子盆底肌会自然恢复可以不修复?
2、症状不重,没必要治疗盆底肌?
3、顺产才会损伤盆底肌,剖腹产不会?
回答第一个问题:不可以!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受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产后盆底肌虽然会自我修复,但是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自然恢复的。盆底功能损伤,自愈是很难的,而且置之不理,当“后遗症”找上门来,面对的也许是严重到需要动手术进行治疗。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修复,可以加快盆底肌的恢复过程。
第二个问题: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初期基本没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不适,病情往往就很严重了。不趁着症状不重的时候治疗,还待何时?轻症时,盆底肌只有轻微松弛,其实只要及时开始盆底肌修复,辅以长期盆底肌锻炼,就可以预防和改善漏尿、子宫脱垂等症状。
第三个问题:剖腹产时,孩子不从阴道出生,伤不到盆底肌?不是的!在怀孕期间、随着宝宝的长大,腹腔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挤压着盆底肌肉,分娩后,产妇部分韧带会松裂,无法固定器官在正常位置,所以会慢慢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和顺产一样,漏尿、子宫脱垂、阴道松弛等问题,剖腹产的妈妈该面临的一个也不会少。
好,我就不怕问不倒你!!医生,我再来一波问题!!
女人生孩子之后都这样,没必要治疗?
盆底肌现在很健康,不需要锻炼?
无症状,就没必要做盆底肌筛查?
生完二胎再做盆底肌修复?
。。。。。。。。。看了慌了没??
好吧!轮到我来一口气回答你的问题!
很多妈妈对盆底肌肉并不了解,当发生类似漏尿这种尴尬之事时,总会倾向于向有经验的女性长辈求助。年长一辈总以专家口吻告诉新妈妈们:女人生完孩子都这样,从你外婆那辈就有了,还是月子没做好,是正常现象,也没什么好办法。其实这属于出现了盆底功能障碍问题,然而从长辈之口得知的“这是正常的,无需治疗”这种错误认知对女性影响甚大,如果不做盆底肌康复只会导致病情延误,造成盆底过度损伤。
有人认为,我的盆底肌现在很健康,就不需要锻炼,但是盆底肌每时每刻都在支撑着盆腔脏器,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盆底肌需要持续保持健康。盆底肌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怀孕、分娩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坚持锻炼盆底肌,可以维持盆底肌的弹性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盆底障碍性疾病,减少因怀孕和分娩、年龄增长激素减少,导致盆底肌受损、肌力下降的问题。
又有人认为自己没症状就是没病,接着就置之不理,连检查也不去做。盆底肌其实是一个慢性损伤的过程,盆底肌损伤最早表现就是肌电的异常。所以说没症状不代表就没病,你的盆底情况不要你觉得,要医生检查说了算!尤其是新妈妈,应该在产后6-8周到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怀孕和生产过程中,由于激素、腹压、重力、肌肉牵拉等因素都会给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即使当前看不出什么症状,但其实盆底肌肉还是处于受损状态,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加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漏尿、脱垂很多中年妇女会有。年轻时没把检查当回事,延误了治疗,临到老,盆底肌就来“报复”了。产后42天筛查可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可及早治疗。
最后,很多二胎妈妈都有这种考虑,既然生孩子会造成盆底损伤,干脆等我二胎生完了再做,省事又省钱?小渟想说,这可不是省和等的时候!盆底肌的损伤不断累积,生完第二胎后,本来就损伤的盆底肌将受到双重暴击,损伤程度进一步加深,想完全恢复更加困难。
还有,产后两年,盆底肌修复有没有必要?
老年女性,做盆底肌康复有没有效果?
宝妈们经常能听到这种说法:产后6个月内产妇体内激素水平较孕期将发生很大改变,42天~6个月是盆底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一年内是产后恢复的最佳时期。很多妈妈由于了解时间晚或者因事错过了黄金期和最佳时期,那盆底修复还有必要吗?当然有!
盆底肌修复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去唤醒、激活盆底肌,因此只要持之以恒,就算产后两年、三年也会有一定的效果。盆底肌肌力分级是从0级到5级,5级最佳,如果想知道自己恢复到什么程度,可以去医院或者用专门的仪器评估肌力,判断修复效果。
最后一个问题,很多老年女性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再怎么锻炼也不会有效果了。这种说法完全是不合理的。实际上为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即使没法完全恢复正常,也可以有一定好转。事实上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漏尿严重到需要垫尿不湿才能出门,但是通过盆底康复还是改善了漏尿症状,重拾自信。器官脱垂容易找上老年人,如果是脱垂很严重了,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还是要配合盆底肌康复,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