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妊娠的五大必要条件(女方因素)

吴家满医生 发布于2020-07-03 14:29 阅读量6696

本文由吴家满医生 (满医生)原创

现在,我们好像越来越多地听说身边谁谁谁家怀不上孩子这样的传闻。而事实的确如此!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中国育龄夫妇中每八对就有一对面临不孕症危机,而这种情况还有加剧的趋势。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该自然顺利的求子之路充满艰辛?到底有没有科学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不孕难题?

 

正常妊娠的五大必要条件

科普君:正常妊娠有哪些必要条件呢?

满医生:怀孕就像“种庄稼”,健康的种子、畅通的通道、两性种子结合、适宜的土壤、正常的环境,这五大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其中,种子自然就是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啦。而通道指的是女性的输卵管,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并结合受精逐步发育为胚胎。此时就需要适宜的土壤,也就是子宫和子宫内膜,让胚胎得以生根、成长。最后,在良好的环境中,包括宫内环境和外部环境,孕育出一个小生命。


6.jpg

科普君:种子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满医生:在引起女性不孕的原因中,卵巢因素引起的不孕约占不孕症的15%~25%,无卵子,或卵子发育不成熟,或无优良卵子,或不排卵,是不孕直接原因。其中,卵子卵泡发育和成熟障碍——是不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早衰都会造成种子出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排卵障碍,有成熟卵子,但排不出。


8.jpg

女性年龄对妊娠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年龄不同卵巢中的卵子数不同,直接影响卵子的选择。女性进入青春期后有30-40万个原始卵泡,35岁时卵巢中的原始卵泡急剧下降,只有3-6万个左右,40岁时只有1万个左右,而且多数质量都不好了,45岁只有几百个了。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0-28岁之间


6.jpg

解决方案:

①如果染色体和基因正常,但是卵泡发育不佳,可采取措施促进卵泡发育;②某些染色体异常,如平衡易位、罗氏易位,可利用辅助生殖技术,进行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

 

9.jpg

科普君:畅通的通道是指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案?

满医生:最多见的是输卵管的问题。女性的输卵管是一段细长而弯曲的管子,近端与子宫相连,远端与卵巢接近。长度为8-15cm。输卵管是负责运输精子,拣拾卵子,以及提供精卵结合受精的重要场所。但是它也容易出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孕症的三大主因之一。 

解决方案:输卵管不只是两根管子,它还有很多生理的功能。功能问题——输卵管的蠕动功能、分泌功能、纤毛运动,对精、卵和受精卵-着床前胚胎的运动很重要。①高发——通畅问题:不通、通而不畅、积水,以及输卵管伞-卵巢接触部粘连。解决办法——消炎;通液;介入;中药;手术等,如果上述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还是建议做试管婴儿。②输卵管功能问题,输卵管是通畅的,但是丧失功能,长期不能怀孕的,建议做试管婴儿。


6.jpg

科普君:简单的谈谈种子结合问题:

满医生:精子的顶体酶,在穿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果精子的顶体酶异常,或卵子的透明带异常、精子就可能穿不进卵细胞中,受精就不能完成。

解决方案:

受精障碍者,采用单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完成受精过程(试管婴儿)。


6.jpg

科普君:土壤问题是否和孕育关系密切?

满医生:子宫与子宫内膜,是胚胎生根、成长之所,为胚胎提供生长环境、营养和保护。良好的子宫与子宫内膜环境,是胚胎种植、生长的必要条件。



6.jpg

相关因素:①子宫发育异常——无子宫、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②子宫肌瘤;③子宫腺肌病,内异症;④子宫供血不良;⑤子宫与子宫内膜炎症;⑥子宫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⑦子宫内膜损伤与粘连;⑧子宫内膜息肉;⑨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⑩子宫颈问题。

子宫肌瘤的处理办法:

根据大小、位置决定是否采用手术,并要评估对子宫的影响程度。

①>5CM主张剔除,至少一年后才能考虑试孕;

②向浆膜突出、对宫腔压迫不大者,可不手术;

③保守治疗缺乏较有效的方法,中药治疗效果亦不肯定。

     

6.jpg

科普君:最后,环境问题也和大家科普一下

满医生:环境分为宫内环境和外部环境。

①生殖内分泌环境——直接调控身体的生殖内分泌功能,是生殖功能实现的基础。根据身体状态,做好生殖内分泌检查。中药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②生殖免疫环境——对生殖功能的实现非常重要,如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磷脂抗体、抗HCG抗体等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积极调整免疫功能状态,如强的松,中药。

③营养问题——营养过度、营养不良、饮食中缺乏重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E、A和B,可能会影响卵巢功能,治疗上有针对性补充营养。

④严重贫血,可引起排卵障碍,纠正贫血状态,补铁剂或叶酸,可选健脾生血片(颗粒)。

⑤外部环境问题:农药残留;环境毒物;重金属超标;大气—水体—食物污染;抗生素滥用与食物残留;食品添加剂。


 

6.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