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从病因到防治的全方位解析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4-17 06:33 阅读量1723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肺气肿是一种以肺泡不可逆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与慢性支气管炎共同构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据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达13.7%,而肺气肿患者中超过80%有长期吸烟史。本文将从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等多个角度,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一、肺气肿的形成机制:肺泡的崩塌


肺气肿的核心病理改变是 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异常扩大,伴随肺泡壁破坏,导致肺弹性回缩力丧失。其形成与以下机制密切相关:


1、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吸烟或炎症细胞释放 弹性蛋白酶,分解肺泡壁的弹性纤维。

遗传性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患者(占肺气肿人群1-2%)无法中和蛋白酶,加速肺泡破坏。


2、氧化应激
烟草烟雾中的自由基攻击肺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和细胞损伤。


3、小气道病变

细支气管慢性炎症导致管腔狭窄,呼气时气体“困”在肺泡内,形成动态性过度充气。


二、高危人群画像:谁更易被肺气肿盯上?


1、长期吸烟者

吸烟量>20包年(每天1包×20年)者风险激增。

电子烟、二手烟暴露同样有害。


2、职业暴露人群

煤矿工人、纺织工人等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气体者。


3、遗传易感者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家族史者。


4、高龄与反复感染者

年龄>60岁或幼年反复肺炎者肺功能储备更低。


三、症状与体征:警惕沉默的缺氧


1. 典型症状

进行性呼吸困难:早期仅活动后气促,晚期静息时亦感憋闷。

慢性咳嗽咳痰:晨起明显,痰液多为白色黏液。

喘息与胸闷:呼气延长,听诊可闻及干啰音。


2. 体征特征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

呼吸音减弱:双肺底呼吸音遥远,叩诊呈过清音。

紫绀与杵状指:严重低氧血症时出现甲床、口唇青紫。


3. 呼吸功能损害

残气量增加:肺弹性丧失导致气体潴留,残气量占肺总量>40%(正常<25%)。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低氧血症(PaO₂<60mmHg)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PaCO₂>50mmHg)。


四、肺气肿患者日常管理五原则


1、彻底戒烟

戒烟后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下降速度可从每年60ml减缓至30ml。


2、避免诱发因素

雾霾天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流感季节接种疫苗。


3、呼吸康复训练

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缩唇缓慢吐气,每天练习3次,每次10分钟。

上肢阻抗训练:提拉轻量哑铃改善呼吸肌耐力。


4、营养支持

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纠正营养不良,BMI需维持在21-25kg/m²。


5、氧疗指征

静息状态下PaO₂≤55mmHg或SaO₂≤88%需长期家庭氧疗(≥15小时/天)。


五、阶梯化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抗胆碱能药(如噻托溴铵)联合使用。

吸入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频繁急性加重者(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复合制剂)。


2. 非药物干预

肺康复计划:6周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可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

无创通气(NIV):用于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者,降低住院率。


3. 手术选择

肺减容术(LVRS):切除病变最严重肺组织,改善通气,适用于上叶为主的肺气肿。

肺移植:终末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50-60%。


六、预防策略:从源头阻断疾病


一级预防

戒烟干预:尼古丁替代疗法+心理辅导可使1年戒烟成功率提高至30%。


二级预防

职业防护:接触粉尘者需佩戴N95口罩,定期肺功能筛查。


三级预防

急性加重期管理:识别黄脓痰、气促加重等征兆,及时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肺气肿虽不可逆,但通过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进展。建议吸烟者每年进行 肺功能检查(FEV1/FVC<70%提示气流受限),高危人群定期做胸部HRCT评估肺结构。医患共同努力,让每一口呼吸都更轻松!(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参考文献:

GOLD 202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指南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