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鼻症:病因、症状与科学应对

林士军医生 发布于2025-04-07 06:59 阅读量2374

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创

臭鼻症(医学称“萎缩性鼻炎”或“臭鼻症”)是一种以鼻腔黏膜萎缩、分泌物结痂并散发特殊臭味为特征的慢性鼻部疾病。尽管其发病率较低,但患者常因鼻部异味和功能异常饱受困扰。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这一疾病,帮助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其病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一、臭鼻症的常见病因


目前研究认为,臭鼻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ozaenae)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代谢产物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等臭味物质。


2、环境与生活习惯

长期暴露于干燥、粉尘或化学气体环境,导致鼻黏膜损伤。

反复挖鼻、鼻腔手术史(如鼻甲切除)可能诱发黏膜萎缩。


3、营养缺乏

维生素A、D、铁元素缺乏与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4、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缺陷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可能间接诱发臭鼻症。


二、典型临床症状


患者常因以下症状就诊:

鼻腔异味:他人可察觉的恶臭,但患者因嗅觉减退可能不自知。

鼻腔结痂:干燥的黄绿色痂皮堵塞鼻腔,强行剥离易引发出血。

鼻塞与嗅觉障碍:黏膜萎缩导致鼻腔宽大但通气不畅,嗅觉神经受损引发嗅觉减退。

伴随症状:头痛、咽喉干燥、耳鸣(因咽鼓管功能异常)等。


三、诊断方法:需多维度排查


1、鼻内镜检查:直接观察鼻腔黏膜萎缩程度、痂皮覆盖范围及是否伴鼻中隔穿孔。


2、影像学检查:CT或MRI排除鼻腔肿瘤、真菌感染等类似症状疾病。


3、实验室检测:

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

血清维生素水平检测(如维生素A、D)评估营养状态。


四、治疗策略:个体化综合干预


1. 局部治疗

鼻腔冲洗: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碱性溶液(如2%碳酸氢钠)软化痂皮,恢复黏膜湿润。

抗菌抑臭: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夫西地酸)或链霉素溶液,抑制细菌繁殖。

黏膜修复:使用维生素A滴鼻剂或鱼肝油制剂促进上皮再生。


2. 全身治疗

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口服或静脉抗生素(如环丙沙星),疗程需足量。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A(5000 IU/日)、铁剂及锌元素,改善黏膜代谢。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属“鼻槁”范畴,可选用养阴润燥方剂(如沙参麦冬汤加减)。


3. 手术治疗

鼻腔缩窄术:通过植入人工骨或生物材料缩小鼻腔,减少痂皮形成。

腮腺管移植术:重症患者可尝试增加鼻腔湿润度,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五、患者日常管理要点


1、环境控制

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50%,避免接触粉尘/刺激性气体。


2、生活习惯

戒除挖鼻习惯,擤鼻时动作轻柔,避免黏膜损伤。


3、饮食建议

增加深色蔬菜(胡萝卜、菠菜)及优质蛋白摄入,限制辛辣食物。


4、长期随访

每3个月复查鼻内镜,监测黏膜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臭鼻症虽属慢性疾病,但通过规范治疗与科学管理可显著改善症状,患者需树立信心,避免因异味产生社交焦虑。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到专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