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痛风该怎样合理用药呢?

李晓东医生 发布于2022-10-30 18:57 阅读量440

本文由李晓东原创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痛风患者,日常饮食应该怎么吃(点击可阅读)。其中提到了饮食对于痛风的重要性,但其实更加重要的是药物治疗等规范治疗方式。


目前,还有很多患者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危害认识不足,以及恐惧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尚未对痛风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抗痛风药物品种繁多,盲目使用亦会增加发生副作用的风险,许多患者,对于如何药物预防和治疗痛风仍存在诸多认识误区。



下面就由晓东君为大家科普一下,

得了痛风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应该如何合理用药?


临床表现和分期


1无症状期

髙尿酸血症期血尿酸水平升高,但是没有疼痛、关节炎等临床表现。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有药物、饮酒和饮食等诱因。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多以单关节非对称性关节炎为主常在夜间发作。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在6小时内可达高峰,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常见发作部位。


3间歇期

在急性期之后,可反复发作,多见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可表现为多关节受累,或仅有血尿酸水平增高,无明显临床症状。


4痛风石形成期

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反复发作痛风,可致多个关节受累,尿酸盐在关节的软骨、滑膜、肌腱等处沉积而形成痛风结石。


5痛风性肾病

尿酸结晶形成肾结石,出现肾绞痛或血尿;在肾间质沉积及阻塞肾集合管而形成痛风肾,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1)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早期表现为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夜尿增多等。最终由氮质血症发展为尿毒症。


(2)急性高尿酸肾病短期内出现血尿酸浓度迅速增高,尿中有结晶、白细胞和血尿,最终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衰竭死亡。


(3)尿酸性肾结石20%~25%并发尿酸性尿路结石,患者可有肾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状。


非药物治疗方式


痛风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严格控制饮食,多饮水,戒烟酒,多食用低嘌呤食物为主,禁止食用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加强运动,控制体重,肥胖者应开始减肥,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药物治疗方式


当尿酸值大于等于535.5 微摩尔/ 升时,或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时(包括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或肾功能异常),就应该采取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要遵照专业医生指导。建议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尿酸。用药前及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酸水平,以此作为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并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对于不同时期的痛风,

应该采用相对应的药物。


痛风急性发作期


(1)首选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既可以治疗急性痛风,也可以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在服用别嘌醇或促尿酸排泄药物治疗慢性痛风时,也可同时服用秋水仙碱预防发作。


但是要注意:


(2)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服用本产品时应结合临床对不同病人选择不同剂量,中、小剂量NSAID有退热止痛作用,而大剂量才有抗炎作用。


但是要注意:



(3)糖皮质激素


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使用时,可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起效快、缓解率高,但是容易出现“反跳”现象,停药时可以适当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者非甾体抗炎抗炎类药物。


以泼尼松选用较多,建议使用剂量为0.5~1mg/(kg.d),3~7天后减量或停用,疗程不超过2周,在使用时可以同时口服秋水仙碱1~2mg/d,防止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


有不少的痛风患者,当痛风发作时痛苦难耐,急着用药缓解疼痛,控制尿酸。可是当疼痛发作缓解了,就放松了警惕,继续大吃大喝,不按医嘱吃药。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痛风间歇期也应该按医嘱规律服药,直至把血尿酸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才比较安全。


发作间歇期、慢性痛风、痛风性肾病期


急性症状缓解(≥2周)后方可开始降尿酸治疗。血尿酸应长期控制在360μmol/L(6.0mg/dl)以下;对于有痛风发作的患者,尿酸需控制在300μmol/L(5.0mg/dl)以下。


1.降尿酸治疗须终身维持。


(1)苯溴马隆

具有良好降低尿酸作用,且口服易吸收,但中度或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肾结石患者慎用。服用时应多喝水,必要时可以加服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以预防肾结石产生。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苯溴马隆。


但是要注意:


(2)丙磺舒

丙磺舒抑制尿酸盐在近曲肾小管的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而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可缓解或防止尿酸盐结节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亦可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溶解。


但是要注意:



2.抑制尿酸生成。


(1)别嘌醇


别嘌呤醇能减少尿酸生成、且疗效好、价格实惠,成为很多国家治疗痛风,抗高尿酸血症的一线用药,但是携带HLA-B*5801基因的患者(亚洲人居多)会出现致命性过敏反应,建议在使用前先检测HLA-B*5801基因。


使用别嘌醇要注意以下几点:


(2)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与别嘌呤醇的作用相似,但降尿酸作用比别嘌呤醇更强、安全性更高,有轻度或中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也不需调整剂量。


起始剂量可以为40mg/d或者80mg/d,其中80mg的使用剂量对于重症患者更为有效,对于40mg/d服用2周后血清尿酸水平仍高于6mg/dl的患者使用剂量可以调整至80mg/d。但是需要注意服用硫唑嘌呤、巯嘌呤的患者禁用。


3、避免应用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


(1)NSAIDs、贝诺酯。


(2)利尿剂

氢氯噻嗪等可增加近曲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其他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依他尼酸也有此作用。


(3)胰岛素。


(4)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巯嘌呤、麦考酚吗乙酯、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巴利昔单抗(剂量相关效应)。


(5)抗菌药物

青霉素、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抗结核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减少尿酸排泄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6)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B1。


(7)抗肿瘤药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白消安、塞替派、阿糖胞苷、硫鸟嘌呤、巯嘌呤、羟基脲、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替尼泊苷、顺铂、卡铂、洛铂、奈达铂、奥沙利铂等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治疗时宜同时给予别嘌醇并碱化尿液。


指导医师


李晓东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硕士研究生

获得科技进步奖五项,在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国家发明专利八项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