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抽动症,你了解吗?

邓腾兰医生 发布于2023-02-08 10:41 阅读量27

本文由邓腾兰原创

抽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性障碍,又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严重者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等症状。

      有哪些临床表现?

抽动障碍(抽动症):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临床上大部分患儿是以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的‘小动作’,却没有其他全身症状,家长就要小心抽动症了。尤其是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

当然,抽动症障碍的症状不仅限于此。还有些复杂性抽动症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面部肌肉抽动: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挺胸、扭腰、腹肌抽动;

      上肢抽动: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很多家长认为,“不就是小动作吗?长大肯定就好了。”

确实,90-95%的患儿的抽动障碍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但在抽动症状出现的过程中,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学习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


心理上:孩子可能由于抽动行为出现害羞、自卑,远离同龄人,进而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习上:在抽动行为的影响下,患儿上课的注意力严重下降,学习成绩下滑。

身体上:一半以上的抽动症患儿可能出现多动症、强迫症、情绪问题等行为障碍,这将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患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抽动症是怎么来的

1、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2、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

  3、孕产因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这是引起小儿抽动症的原因重要因素之一。

  4、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

  5、其他:如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面对抽动症儿童,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抽动障碍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医生的事儿,

更需要学校、家庭、孩子等全方位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各位爸爸妈妈,其实你们能做的真的很多、很简单,却也常常是非常有

效的:

 1、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症状,不要紧盯孩子表现,相信经过治疗他会慢慢好起来;

 2、给孩子平和稳定的环境和家庭支持;

 3、尽量让孩子忙碌起来,不过度关注自己症状,不要沉溺电子产品,国外报道可以尝试每天擦地板;

 4、做好睡眠管理,保证充足睡眠;

 5、做好孩子的学校管理,尽量不要让周围同学嘲笑和歧视他,以免出现心理问题;

6、让孩子学会适度放松,可以每天进行户外活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