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是指以明显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症状等表现)、阴性症状(孤僻少语、亲情淡漠、社交退缩等表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及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临床中以精神分裂症最为多见,多发生于青壮年,常有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损害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症状复杂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但其均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一旦被诊断这一类疾病,患者家属最常见的问题是患者为什么得这个病?能被治愈吗?西药副作用大吗?可否换用中药?家属该注意什么?本文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阐述,以释惑患者和家属。
1.精神分裂症病因。
临床诊治过程中,经常有家属会说,医生,我的孩子是不是因为压力大,因为被别人欺负等得了精神分裂症?首先可以明确的说:压力大,复杂的人际关系,轻微的脑外伤与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并无因果关系。精神分裂症病因目前尚未明确。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遗传有关。也许很多人会说,我的父母、亲人并没有这个疾病,为何会有遗传?其实这也正常,目前多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所以虽然有些家属携带相关基因,但是并不表达,未表现精神分裂症状,而且在代代遗传过程中也存在基因变异可能。精神分裂症不仅是一种遗传学意义上的静态疾病,而且是一种多系统功能失调的动态疾病过程,其病理学级联反应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如DA、Glu、5-HT和GABA等,以及多种信号载体如受体、激酶、蛋白质和激素等,上述信号载体在精神分裂症各递质系统的级联反应中交互作用,形成精神分裂症复杂的病理生理和症状学机制。日前对精神分裂症症状学发生机制的研究仍无明确结论,与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之间的关系也尚待进一步研究。神经生化和脑影像学研究己取得了长足进展,神经递质在精神分裂症症状学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影响这些神经递质系统功能是药物改善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的原因。同时也回答了有些家属的问题:是否换个环境、压力没那么大,患者的病就好了,答案是否定的。
2.精神分裂症能否治愈。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容易导致严重功能残疾的精神疾病,现代医学国际研究进展表明:目前还没有任何彻底“根治”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但经过精神科系统治疗后很多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然后预防或减少复发要靠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西药来维持治疗,如果病情稳定,剂量可以小些,尽量做到少影响正常生活。现代医学多主张,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临床痊愈后至少维持3年以上抗精神病西药治疗,第二次发作临床痊愈后就至少需要维持5年以上抗精神病西药治疗,三次以上发作就需要终身服药治疗了。按照严格的专家建议坚持维持期服抗精神病西药治疗,对未来病人康复是至关重要的。从临床研究看,的确有些患者在首次发作、二次发作临床痊愈后按照规定3-5年以上维持服抗精神病西药治疗后,在医生指导下停药后,还是有一部分病人是不再复发的了。至少从统计学数字看,有百分之十几的病人是这样的。这一点研究结果,这还是给很多病家带来了希望。 此外,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和精神康复技术培训是有研究依据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目前专业的精神科还是能够达到消除症状、临床痊愈、恢复社会功能的目标的,西药+精神康复还是可以做到的,至少是部分病人可以做到非常满意的临床痊愈程度,这样的综合治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但没有人能够保证不再复发,所以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提醒各位患友,千万不要自行减药停药,否则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加重。
3. 治疗是西药还是中药
经常患者/家属对药物会有这样的困惑:精神科药物(西药)会不会让人变傻,副作用大怎么办?单用中药行不行?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前全世界公认的主要还是以西药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主要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及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确实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副反应、心血管系统(心率变化、体位性体血压)、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过敏反应(皮疹)、抗胆碱能副作用(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内分泌系统(泌乳、体重增加、性功能下降、月经紊乱、糖尿病)等。但多数副作用是轻微的,且并非所有副反应都一定会出现,而且程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的副作用只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及按时随诊其实都是可以很好预防及治疗的,副反应并不可怕,它们大多可控以及可治,医生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帮助减少服药的不良反应和及时调整药物。切勿因小失大,因为惧怕副反应而自行减停药物导致病情反复。精神科药更不会让患者变傻,这个问题流露出了大众对精神科药物的担心与不解,其实抗精神病药物本身就是用来控制精神症状的,服药后患者的幻听、奇怪的思维内容会慢慢减少,但药物本身并不影响智力。相反,如果疾病本身没有得到及时或充分的治疗、病情迁延反复,出现阴性症状:思维贫乏、亲情淡漠、社交退缩,会给外人带来“变傻”的现象。
既然西药存在副作用,那用中药行不行?
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其临床病理学、诊断学的出现仅有100多年,精神药物学的发展、心理学以及物理治疗等治疗学的发展也仅有半世纪有余,应该说对精神疾病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认识是从西医开始的。中医虽然历史悠久,但100多年前,人们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却没有好的办法,绝大多数患者要么流浪街头、招人唾弃,饿死病死,自生自灭,要么被围关在牢房、家中苟延残喘。因为有了西医的发展,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西药治疗控制症状,人们对中医有种神秘感,期待中医能根治精神疾病,以为某一秘方能把精神病一次治断根,不再复发。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普遍心态,也是一种误解。有一些媒体网络 “中药根治疗精神病”的广告宣传自行停服西药而改服某中药,往往这样的后果就是病情复发,只得再次住院治疗,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所以,中医治疗能断根这种说法目前来看是不妥的。从目前来看,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非常有限,当然个别药物有些辅助作用。如近几年 “九味镇心颗粒”、“舒肝解郁胶囊”、“银杏叶”都能针对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另外有一些中药对改善药物的副作用也有它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强调中药并不是无副作用,可以随时服用,尤其认为补益药可以多服、久服,越多吃身体就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常可以看到有些患者长期服大量中药治疗,结果病情加重,并出现肾功能、肝功能损害。后经住院治疗,经系统的调理和对症处理,才使病情缓解,肝功能和肾功能恢复正常,这样的事例在临床并不少见。这是由于人们不了解中药特性而产生的误区。中药有其中医的药理特性,而不是盲目随心的应用。一旦乱用、滥用,也会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的副反应。
4. 生活中注意事项
经常有家属会问,患者生活中该注意什么,能不能工作,能否出去交朋友?如果病情康复良好,患者可以参与社交、参与社会工作,适量的饮茶也没什么问题,最好不要饮酒吸烟,因为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此外,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高、社会支持不足,病前社会功能和自主性差、敌意,与生活所在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工作、生活压力等构成了常见的导致病情康复不佳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也发现在高情感表达家庭(过度的包办、关注)、缺乏照顾或支持的家庭或较高应激程度的家庭中,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良。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该注意的。
最后我想说,罹患精神分裂症这一类重性精神疾病,或许有茫然、惶恐、惊讶,但也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它可控可治,生活依然充满希望。